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酒泉新闻
释读玉门油田“三大四出”奉献精神
时间:2017-02-10 08:07:11 阅读量:268 作者:陈思侠 杨璐

石油工人冒着严寒维护设备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扬帆起航、高歌猛进的激情岁月里,玉门油田作为祖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和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出产品“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

20世纪60年代初,10多万玉门儿女携家带口、离乡背井,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各个油田建设主战场上留下深深的足迹。玉门石油人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工艺技术、优良作风和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铁人”精神带到了新的油田,“慷慨无私支援别人,历尽艰辛发展自己”。

历史的记忆是清晰的。

1955年,正值玉门油矿全力以赴建设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为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建设,油矿先后支援技术人员、管理干部12000多名。

1956年,玉门油矿在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同时,开始支援青海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组织了一支5000多人的队伍,连同车辆和设备开赴柴达木盆地工作。

1958年,44个钻井队奔赴巴山蜀水,参加川中会战。期间,还派出精兵强将参加兰炼兰化的筹建。

1959年9月26日,由玉门32118钻井队钻探的松基3井喷出强大工业油流,拉开了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序幕。为支援大庆会战,玉门油田当时一共有49台钻机,就有48台上了大庆。

1970年,在“跑步上庆阳”的号召下,玉门油田支援长庆油田1348台(套)设备,超过玉门石油管理局设备总数的一半。

1990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按照“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部署,打响了吐鲁番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经过8年艰苦卓绝奋勇拼搏,建成了一个年产达300万吨以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吐哈油田,为国家再次作出了新的贡献。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玉门石油人凭着高度的爱国热情,义无反顾肩负起了对时代和民族的担当。据不完全统计,玉门油田先后抽调10万多名员工和4000多台(套)设备,支援或承担了兄弟油田和炼化企业的开发建设。

“铁人”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慷慨无私支援别人,艰苦奋斗发展自己。“铁人”精神在玉门油田源远流长,成为建设油田、振兴油田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正如时任石油化工部部长的康世恩所说,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老母鸡”。

在玉门油田大量技术人员和设备支援新油田后,留下来的技术工人,开始了“穷捣鼓”。

面容清瘦、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赵和元老人,今年已是82岁高龄。

住在酒泉城区玉门油田生活基地的玉门石油老人赵和元,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这些全都延续了老人在石油岗位上的优良传统。提起自己在石油工作岗位上的事,老人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勋章和证书。这些见证了他一生为油田奉献的业绩。

赵和元曾是老君庙油田763岗位的岗位长。上世纪60年代的老君庙油田,曾有这样一句口号,“岗学603,人学赵和元”。这足以印证老人优秀的品质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763岗位在建设初期,9口油水井卫生脏乱差,油泵房和总机房管理不善,连防火墙也没有。面对这种困境,赵和元给队长立下“军令状”,“一个月时间,我就会整治好!”说到做到,他带领三名女采油工,去603岗位学习。他们首先从学习603岗位的工作方法入手,从整理资料到清理井口的油迹,再到油泵房和总机房的环境卫生,一丝不苟,努力学习,回来后一一整改。一个月过去了,在队长检查的时候,整个岗位焕然一新。

在763岗位上的苦干实干,使赵和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如何提高石油产量的问题上,当时的技术员提出用油压裂,但是赵和元坚决反对,提出用水压裂。他说,油井里面的沙子高度不够,而且井底温度过高,用油压的话会量大亏本。技术员在分析了油井的情况后同意了赵和元的提议。采用水压裂法,投产3个小时后,在井口取样时发现,含油量有30%,完全达标;继续生产到夜班三四点取样时,含油量达到70%;到早晨换班时,含油量已经达到90%;直到最后,含油量竟接近100%。

实践出真知。赵和元时常说,学习“铁人”精神,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是要“穷捣鼓”,如果学了不做就是白学,不能耍嘴皮子。

赵和元老人说的“穷捣鼓”,就是后来玉门油田形成的“穷捣鼓”精神。

据《石油工人报》报道,有修井工人翻遍全油田的废料堆,找来了30多吨七扭八歪、长短不齐的废旧井架角铁和1000多个废螺丝,以及一些不同型号的钻机部件,七嘴八舌提建议,七手八脚造钻机,东拼西凑,捣鼓出了一部苏联头(天车)、美国肚(游动系统)、罗马尼亚腿(泥浆泵)的“四不像”钻机。就是这部七拼八凑的“百家造”钻机,在一年多时间里打井25口,年钻井进尺突破了2万多米。

玉门油田还有“一厘钱”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油沟油田在人员、设备一次次被调往新油田后,生产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节约每一分钱做起,坚持节约一滴油、一度电、一寸管线、一团棉纱,形成了“一厘钱”的节约风气。直到今天,在玉门油田老君庙作业区采油四队的603岗位上,职工们利用废旧橡胶圈制作井口密封装置,依然在延续着“一厘钱”精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以一套《毛泽东选集》、管井牌、节约袋、小推车、收油桶‘五件传家宝’和节约一团棉纱等‘十个一’的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603岗位,现在仍以‘人人出手过得硬、人人练就绝门技’的光荣传统在玉门油田独树一帜。”原603岗位长、全国能源系统女标兵申莉君说。

“进入603岗位的那一刻,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全心全意奉献。这个岗位带给你荣耀的同时,也注定了你要比别人担负更多的责任,因为这是标杆岗位。”第16任岗位长赖美说起在603岗位的经历格外动情。她挑着扁担往返于井口近百趟,只为把瓦斯气运送到管线附近,为管线解堵。因为必须完成井上的工作,她在除夕夜坚守岗位,独留孩子一个人在家。

“勘探是石油开采的第一步,是油田的基石,是希望的所在。没有勘探,油田就没法发展。”原玉门油田研究院党办主任饶军这样说。在采访中,饶军还特意向记者简单介绍了石油的储存位置和原理,强调了石油勘探的不易和艰辛。

饶军说,石油分布在岩石的裂缝和孔隙中,开采深度也越来越深。从最初老君庙油田600米到现在6000米的深度,这些开采现状给勘探技术人员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一代代油田勘探开发研究员不辱使命,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技术不断尝试,为油田的开采带来希望。

“开发吐哈油田时,研究院有164人毅然加入其中,留守在玉门的勘探力量不足10人。”饶军还说起1997年玉门油田引进人才的事,当时在各大石油高校接连碰壁,没有大学生愿意到玉门油田工作。外界对玉门油田的印象是,自然条件恶劣,风吹石头跑,很多大学生宁可上新疆和青海都不愿意来玉门。后来通过与校方协调争取,承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才与华东石油学院的16名大学生签约。如今,这些大学生都已经成长为油田的顶梁柱。

“只有不断引进人才,注入活力,才能使玉门油田得以健康发展。”饶军说。

(杨夏茹)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