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姜鹏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5年7月
西汉重臣霍光,死后留给子孙的不是无限荣光,而是门庭破落、宗族夷灭的惨烈下场。霍氏家族这个结局,和霍光在世时的风光形成强烈反差,因此也给后世功臣家族留下深刻的教训。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就在于霍光能治国,却不能修身、齐家。
霍光治家没有规矩法度,在他去世之后,霍家不良门风更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奢侈,二是无礼。霍氏最终夷灭和这两项不良之风紧密相连。
先说奢侈。夫人霍显制作高档次的马车,用黄金涂饰车厢,其它装饰上也是极尽奢侈之能事。看来有钱有地位之后就要添置豪车,古人今人如出一辙,但以奢侈败家也是古今一辙。和今天一般“土豪”不同的是,霍显把自己的府第造得很大,这个“大”,不是今天人用多少平方的概念可以想象的,规模应该不比后代的园林小。所以她那以黄金等奢侈品装饰的马车根本不用拉到外面去,坐着这车在自己家里玩玩就足够了。因为是在自己家里玩,霍显也就不用马拉车了,而是让侍女用五色丝作輓绳,拉着车子载着她在宅第里游玩。自己极尽奢侈,拿侍女不当人看。除此之外,霍显还给死去的霍光戴绿帽子,和霍光生前一个信任的家奴私通。当时的霍家,霍显是家里的长辈,家长这个样子,下面的子侄辈当然上则下效,更是奢靡得不得了。
穷奢极欲之心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礼,霍家子弟的无礼令人瞠目结舌,试举一例。霍光有个侄孙叫霍云,是霍光之兄霍去病的孙子,霍去病去世得早,子孙都依附霍光。这位霍大少爷,经常在该朝见皇帝、为皇帝值班的时候假称生病不去,事实上是和宾客们一起去打猎了,然后派个家奴替自己去朝廷“签到”。敢这么唬弄、敷衍皇帝,把朝章制度都不放在眼里,无礼放肆之极。
主人的作风影响到仆人,霍家的仆人也学主人的样,平日在外极为嚣张。有一次霍家的奴仆和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奴仆争道,霍家这个奴仆很不爽,觉得除了主人从来没有人敢得罪他,御史大夫的家奴居然也敢来跟霍家人抢道!于是这个霍家奴冲到御史大夫府邸,想一脚把御史大夫所住地方的大门给踹开。御史大夫亲自给霍家奴仆叩头赔不是,霍家奴仆才扬长而去。汉朝官制,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古人讥讽官场有“宰相门房七品官”之说,而霍家奴仆居然嚣张到根本不把副丞相放在眼里,坦然接受副丞相的叩头赔礼,倚仗的当然是主人的权势。
古人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步步递进。事实上修身不比齐家简单,齐家也不比治国简单,霍光和霍家就是极好的例子。霍光治国的能耐无需再赘语,但他生前治家不严,其身后的霍家在奢侈无礼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矛盾的聚焦点。有位徐生看到霍家如此骄纵无礼,说了这样一段话:“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这番话讲得很厉害,第一句就斩钉截铁地作了个判断:霍氏家族必然覆亡。为什么呢?诚如大家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朴实一般都和踏实、沉稳联系在一起,而奢侈总是和浮躁、不逊相捆绑。我们之前所举霍氏门风中无礼的特点,其实就是因奢侈而不逊的典型。这种不逊必然会体现在对在上者的不恭敬,家奴居然敢大闹御史大夫府邸,霍云居然敢让奴仆代替自己入朝签到,这都是对在上者不恭敬的典型事例。当时霍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他们之上最主要的当然是皇帝。徐生所言“侮上”,主要也是指他们对皇帝不恭敬而言。在当时社会,对皇帝不恭敬当然是大逆不道。这样的霍家,看上去很强大,其实却有很多潜在威胁。首先,很多人都觊觎霍家的地位,除了皇家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想取代霍家成为第一家族,所以盯着他们找茬的人势必不少。这就是徐生所说的“在人之右,人必害之”,很多时候地位高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其次,这样一种情况下,霍家不砥砺自修减少祸灾,反而更加奢侈不逊,对皇帝不恭,不正好给那些试图取代他的人以机会吗?如果这些人能得到皇帝的支持,上下齐心,夹心层里的霍家不是很有被夹扁的危险吗?所以徐生认为,霍家岌岌可危。
徐生的预言是如何变成现实的?这就要谈到汉宣帝对待霍光和霍家的态度,也就是徐生所指的“上”。霍光在世的时候,汉宣帝没有和他展开夺权斗争,反而恭敬有加,有始有终。但在霍光去世之后,面对想继续掌握朝政大权,并在在表现出骄纵不法的霍氏家族,汉宣帝的铲除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汉宣帝是个能屈能伸的人,对于霍光,一是承认他对国家的贡献,始终尊重他,二是顾忌他的权势,避免发生冲突而翻船,这是汉宣帝的屈。霍光去世,收回大权的机会出现之后,周密安排、毫不犹豫地出击,这是汉宣帝的伸。汉宣帝在伸展自己、削弱霍氏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最值得注意,一是调整政治运作模式,“屏蔽”霍氏的政治影响力;二是削夺霍氏兵权,防乱于未萌。
先谈政治调整。霍光在世的时候,拥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凡是大臣汇报事情,都必须先把奏章或公文送到霍光那儿,由霍光决定哪些事情需要向皇帝汇报。也就是说,皇帝知道哪些事、不知道哪些事都取决于霍光。这必然造成霍光权势坐大,至少批评霍光的奏章肯定到不了皇帝哪里。这就造成古代政治中常用的一个术语:壅蔽,皇帝的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得他无法掌握全局。好在霍光没有取代皇帝的野心,也没有使国家大政发生重大偏差,仅仅是养成一个权臣。但这样的政治运作模式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如果换成一个有野心的大臣,皇帝和政权就危险了。
霍光去世,显然是纠正这个模式的最佳机会。但霍氏家族的人仍想继承霍光的位置,保持这个特权,这就势必发生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前文提及向霍氏家奴磕头赔罪的御史大夫魏相,这个人可以说是徐生预言中“众必害之”的“众”的代表,他在汉宣帝拔除霍家势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臣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以革除霍光时代皇帝信息源单一的弊端,这个建议就是魏相最初向汉宣帝提出来的。魏相也很有策略,不是冒冒失失地自己去找汉宣帝,而是借助汉宣帝的老丈人许广汉的力量,向汉宣帝转述这个建议。因为魏相不知道汉宣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让许广汉去讲这些话,万一皇帝有其它态度,还能有回旋余地。从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魏相也是个很有城府的人。结果许广汉跑去一说,汉宣帝非常赞成,而且从此把魏相发展成自己身边重要的参谋人物。霍光去世的次年,汉宣帝就任命魏相为丞相,成为新一任百官领袖。
在失去霍光这棵遮荫大树之后还不知检点约束的霍氏家族,现在面临皇帝和其他大臣的双重挑战,腹背受敌。悲剧即将上演。汉代有个机构叫“尚书”,专门负责在外朝百官、吏民和皇帝之间传递信息。霍光正是掌握了这个机构,所以才有机会控制皇帝的信息源。霍光去世之后,这个机构仍然掌握在霍氏家族的人手里。霍去病之孙,也就是霍光的侄孙霍山,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现在汉宣帝听从魏相的建议,撇开霍氏家族的人,另外开辟了和外朝大臣沟通的渠道,大臣有事可以直接上书给皇帝,也可以单独进见皇帝。这就等于说把霍氏赖以维持自身权势的尚书机构给架空了,皇帝可以不通过霍家直接接触外界、处理政务。这当然让霍氏家族的人非常不满,但他们缺乏霍光这样的权威,面对皇帝和大臣们联手反对霍氏专权的局面,根本无可奈何。
政治之外,汉宣帝也开始调整军事领导权,逐步削夺霍氏的兵权。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在魏相的建议下,让张安世顶替了霍光大将军的位置。而给予霍光儿子霍禹以大司马的职位。级别上讲,大司马和大将军平级,当年霍去病和卫青两位名将分别担任个这两个职位。霍光生前也曾经是大司马、大将军。但汉宣帝把霍禹的实际待遇降低了很多。比如,让霍禹“冠小冠”,戴小一号的帽子,表示跟他爸爸不一样,这个很搞笑,帽子小一号。这还是形式上的,关键的是,不再允许霍禹典兵,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
此外,霍光的女婿、侄女婿、外甥女婿、孙女婿,本来有很多都处在握有军事指挥权的重要岗位上,汉宣帝对他们的工作一一作出重新安排,或调到外地做地方长官,或转到其它文职部门。所有掌握兵权的霍氏一党,其军队职务都被清理干净。
霍光去世后的霍氏家族,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言,叫“不作不死”。在实权受到削弱之后,这个自以为天下人莫奈我何的家族,开始有了一种紧张感。再加上许皇后乃是霍氏下毒害死的传言在民间广泛流传,原先不知道内情的霍家重要男性成员霍禹、霍山、霍云等人听到风声后去向霍显质证,问是否真有此事?霍显这才把当年的密事向霍禹等人和盘托出,承认确有此事。这更加重了霍氏家族的焦虑感。霍禹等人开始埋怨霍显,说:“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壻,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汉宣帝(汉人所说“县官”,指的是皇帝或朝廷)把霍家人从重要岗位上调离、斥逐,是有原因、有目的的。
许皇后案的锅盖真要被揭开,霍氏恐怕要有灭顶之灾。平时缺乏修养功夫的霍氏一家,在面临这样一种危局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更为危险的应对策略:谋反。他们计划让上官皇太后(汉昭帝的皇后,霍光之外孙女)出面,摆下酒席,召见和汉宣帝亲近的丞相魏相,以及汉宣帝的老丈人平恩侯许广汉(即许皇后之父)等人,由霍光的两个女婿在席间暗伏甲兵,趁机斩杀魏相和许广汉,然后发动宫廷政变,废黜汉宣帝而立霍禹为天子。
但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就被汉宣帝的人侦知了。汉宣帝立即下令逮捕霍氏家族重要成员。霍氏族人担心的灭顶之灾在这一刻正式降临了。霍云、霍山以及霍光的一个女婿,在被汉宣帝逮捕之前自杀了。霍显、霍禹等人被捕。最后的判决结果,霍光之子霍禹被腰斩,霍光之妻霍显以及霍光的几个女儿、兄弟子侄,都遭弃市之刑。受霍氏牵连的家族多达几十家。
霍氏家族还剩下一个霍皇后,也就是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霍氏谋反案发之后,霍皇后当然也被废。虽未被杀,但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也是被打入冷宫,十二年之后,郁郁寡欢的霍成君也就自杀了。霍显毒杀许皇后,本来就是想为霍成君抢夺皇后之位,想把爱女置身于永久的锦玉富贵之中。但以邪恶手法得到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给人带来安宁。霍成君的后半生可以说正是被她母亲的这种爱活活断送了,这样的母爱真的让人无法承受。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人们都希望读史明智,在看到这样的历史故事时,每位家长都应该掩卷而思,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样的爱才对孩子真有帮助。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霍光这个人。作为个人,霍光的画像还是被汉宣帝挂在麒麟阁上,标为功臣之首,但他的家族,他的后人却被夷灭殆尽。霍光难道不需要为此负责吗?位高权盛之际,不仅不知谦退避让,反而植树党羽,引发皇帝和其他大臣的不满。这是持身无术。门第兴旺,却不知约束家人的行为,生活上任其所为,这是齐家无方。更有甚者,在毒杀皇后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居然包庇罪恶,只手遮天。霍氏族灭,难道不是霍光一手养成的嘛?班固批评霍光的八个字:“不学无术,暗于大理”,非常到位。
诚然,人在官场,既会时时面临权势的引诱,也会时时面临险恶的挑战,真要做到不争不斗,恬淡寡欲,谈何容易!身处高位,权势难免被族人、亲近利用,想一干二净,什么错误都不犯,又谈何容易!但在历史上并不是绝对找不到这样的人,这就需要修身有术、齐家有方。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图书简介
本书参照《大学》进行编排,分修身、齐家、治道三个层次,从《资治通鉴》中选取若干正反两方面的故事,从个人小我的修身讲起,要胸有大局,敢于担当,逐步扩大到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治理,注重子弟教育与家风的培育,再进而扩展到为政之道,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文化延续国运,由己及人,由内向外,揭示为善可以治国安邦、造福百姓,为恶则导致身亡家破、遗臭万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贯穿全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