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文化
唐代酒泉边塞诗(下)
时间:2020-03-31 10:48:15 阅读量:351 作者:张军山

9

盛唐诗人高适以悲壮的边塞诗著称,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多写幽蓟、河西(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甘肃西部)一带的战争生活,抒发了将士们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如《送浑将军出塞》,气势豪迈,感慨深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并用,构成恢宏壮丽的边塞画卷。再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凄凉的惨状,暗讽将军们好大喜功。尤可注意的是,诗人描写战争中士兵们复杂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全篇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了鲜明对比。结尾提到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是高适最著名的边塞诗,也是一幅边塞生活全景图。

同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的岑参出身官宦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他自幼遍读经史,30岁举进士,授兵草参军。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回长安。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再次回朝。岑参曾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许多描绘塞外风光、反映将士戎马生活的诗篇。在他的边塞诗中,有30多首是远赴西域路经甘肃时写的。岑参经过甘肃的路线,与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相合。《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以白描手法为主,抒发为国建功壮志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凉州人文景象:“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从军西域期间,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在《初度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描绘了前来报告军情的将士不辞劳苦、日夜兼程的情景,抒发了戍边将士慷慨从戎、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岑参第一次出塞就写了《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作》《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敦煌太守后庭歌》《碛中作》《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诗作。再次出塞,尽管生活比较艰苦,但是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是岑参第一次出塞时的幕友,上下级关系融洽。他这一时期所写的诗,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以及幕友间的道别之作。这些作品以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西北的风土人情,别具奇伟壮丽之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充满奇情妙思,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有细节勾勒,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此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送别友人的真挚情谊。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冬,岑参赴安西高仙芝幕府任职途中,经过敦煌,受到敦煌太守的招待,作《敦煌太守后庭歌》叙写当时的情形。《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则写酒泉太守的招待情形,只是这一次时间无从考证,酒泉太守为何人亦无从得知。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诗歌从酒泉太守的豪放个性写起。舞剑、击鼓均在唐代常规酒席上,多由艺伎、家妓表演,而主人亲自助兴,不可谓不隆重。对客人来说,更添亲密感。接着,诗人以快意的笔法,描绘了大唐盛世、万国朝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图景。酒席结束时,诗人已经醉了,甚至回不到住处,只能“军中寝”。但是诗人无时无刻不怀念家乡,所以做梦也是梦归秦山。如果此诗确实是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季岑参在东归途中过酒泉时所作,那么此诗还饱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岑参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写的“盖将军”在古代边将中很有代表性。他们在战场上是勇猛的,在争豪斗富的享乐方面也决不示弱。他在甘肃西部留下的诗篇还有《赴北庭度陇思家》《过燕支寄杜位》等,这些诗作气势雄伟、想象力丰富、辞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诗歌形式丰富多样。他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奔腾跳跃,形象丰满。

“诗圣”杜甫一生未曾踏足酒泉,他的诗作却有60余首涉及西部。他的边塞诗涉及唐朝西域边防政策、战略战术、民族关系及各民族风俗。《饮中八仙歌》中有对酒泉的想象和向往。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是一首富有特色的“肖像诗”。“饮中八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都有嗜酒、豪放、旷达的性格特征。诗人以精练的语言,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该诗对汝阳王李琎的描写最为形象和逼真。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他敢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在路上看到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因相传酒泉“城下有泉,泉味如酒”(见《三秦记》),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这也说明酒泉在当时很有名。

李颀和高适、岑参一样,也擅长古体,尤长于七古。他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质量高,名声大,《古从军行》等诗篇流传甚广。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者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之时。这首诗以古喻今,借汉武帝草率征伐影射唐玄宗好大喜功。诗歌前四句主要写轻启战事后,将士在沙场紧张不安、哀怨不满的心态;中间四句重点描写塞外的凄苦荒凉和战争的残酷;最后四句巧妙地指出挑起战争的罪魁,并运用鲜明的对比,说明拓边战争所付代价之高而收效甚微,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两句历来为人们传诵。

中唐时期,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夹杂许多悲壮、哀婉的情调,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益。李益出生于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体验,诗中往往隐藏着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的边塞诗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的差别,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完整丰富、韵味含蓄深长、音韵和谐婉转、语言精练自然。

晚唐时期的边塞诗尽管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这一时期边塞诗成就较高的诗人有卢纶、王建、张籍、杜牧、马戴、高骈、于濆等。他们的诗作反映了时代的转变。

唐代描写酒泉的边塞诗出色地表现了酒泉的壮丽风光和各民族的友好情谊。无数优秀作品所表现的积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张军山

(下)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