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文化
长城是中国诗歌的永恒意象和文人墨客的精神坐标
时间:2021-09-25 15:02:00 阅读量:460

长城是军事工程、国门象征、建筑城堡和地理屏障等物象性表征,更是文学主题、诗歌意境、绘画素材、摄影艺术和建筑美学等精神性坐标。长城与边塞、西部、西域、戈壁、大漠、雪山、关隘、城障、孤城、残阳、胡杨、芦苇、芨芨草、红柳、河流、英雄、赞誉、讽刺、闺怨、思乡、边地、战马、羌笛、琵琶、夜光杯、葡萄酒、猎旗、将军、士卒等词汇,共同构成中国文学和诗歌的永恒意向和精神坐标。据有关学者统计,《全唐诗》收录边塞诗2000首,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写玉门关的诗歌就有150首,“诗仙”李白是玉门关诗歌创作最多的诗人。对河西走廊而言,玉门关、阳关、敦煌、玉门、肩水金关、大湾、地湾、居延、弱水、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瓜州、寿昌、瓜沙、大漠、孤烟、鸣沙、月泉等,构成了中国历代西部长城诗歌的主题意向词汇库。酒泉中学张辉选注的《历代河西诗选》,是一部收集选注区域性的具有西部边塞特色的古诗选集,收选了上起西汉下讫民国190多位作者歌咏河西地区的诗歌490多首,涉及今酒泉、张掖、武威、嘉峪关市乃至内蒙古额济纳旗。敦煌文化学者纪忠元、纪永元主编《敦煌诗选》,收录古今诗歌1338首,其中古体诗940首、新诗398首。选诗的时间跨度从敦煌汉代建郡至今2100多年;空间范围限于敦煌市所辖3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考虑到地缘和历史渊源,个别篇什也涉及邻县景观。高永全编《中国历代长城诗选》汇集了我国历代歌咏、描写长城的500多位诗人的近千首古典诗作,跨越了从先秦到当代3000多年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历史内容,所选诗歌始终贯穿崇高的爱国正气和民族精神。

此外,嘉峪关市编《历代长城诗选》(上下册),王秉钧等选注《历代咏陇诗选》,任半塘编著《敦煌歌辞总编》,白应东编《丝绸之路诗词选集》,颜廷亮、许奕谋主编《甘肃历代诗词选注》,胡大浚主编《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王志鹏编著《敦煌边塞诗校注》,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孙其芳编著《大漠遗歌——敦煌诗歌选评》《鸣沙遗音——敦煌词选评》,朱瑜章选注《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刘常生编著《历代咏玉门诗词选》,李宏伟主编《瓜州历代诗歌选》,张全义、陶琦选注《甘州古诗选注》等,都是或全局性,或地域性长城诗词的特色性选集。

中国是伟大的诗歌国度。诗言志。长城及其相关的物象成为宝贵的文学诗歌景观,承载着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精华。长城诗歌作为长城文化的血脉与灵魂,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几千年来或通过文献史料刊印传承,或通过人们的口口传唱吟诵,深刻地浸入中华文脉之中。而今,许多长城诗歌早已进入普通民众和大中小学的课堂,吟诵之声延绵不绝。

长城诗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悟苍凉雄浑、大气磅礴的壮美山川和厚重历史文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背景宏大、苍凉悲壮的戍边图景瞬间向我们扑面而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展现出“诗需要的是巨大的、野蛮的、粗犷的气魄”。“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用阴沉抑郁、动静互衬、远近烘托的浓郁色彩,描绘了西北边塞空阔辽远、沙漠无垠、驼铃声远的壮美风光。“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蹄深山不见踪。”(王昌龄《从军行》其七)“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诗、画、音乐完美融合的边塞风光图。“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戎昱《塞下曲》)描绘出一幅在火红夕阳中军旗猎猎、战马嘶鸣的凯旋图。明代随着长城的大规模修筑,将吏文士出入河西边塞者仍众,产生了许多纪实性诗篇。“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宋代陆游《凉州词》)唐风汉韵,隐约可味。再看现代诗人高凯《苍茫》一诗:“一只苍鹰,把天空撑起;一匹白马,把大地展开;一条阳关大道,在一个苦行僧远去的背影里消失;一粒金沙在天地尽头,高出戈壁;凝神远眺,就是敦煌。”每一个诗节就是一幅古画,宣泄出苍凉古朴、雄浑悠远的历史之美。文臣将士和诗人们面对巍峨连绵的长城,辽阔的大漠戈壁,目极八荒,心游万仞,抚今追昔,思接千载,豪迈悲壮的诗篇喷涌而出,回荡天宇,震人心魄。

长城诗歌闪耀着高亢豪迈、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成为激励将士们誓死抗敌、保家卫国的双壁之作。“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男儿今始是,敢出玉门关。”(贯休《出塞曲》)“归去朝中如有问,玉门关外老班超。”(武元衡《送张六谏议朝》)颂扬了出征将士们誓愿为国效命、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李白《胡无人》)描写了酣畅淋漓地痛击敌军的战争场景。“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陈子昂《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表现了将士们从玉门关凯旋的喜悦心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令狐楚《从军词五首》其五)隐喻地表达了“悲从军之多苦,冀克敌以何年。”(《唐诗笺注》)表达了对长年戍守边关将士的爱怜和同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腐朽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长城诗歌透视出亲人离愁别绪、边地将士思乡盼归的民族情怀。“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第47卷《班超传》)表达了班超因“久在绝域,年老思土”的急迫归乡之情。“孤城万里绝,四望无人烟。”(韦应物《鼙鼓行》)驻守在孤城中的将士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庾信《寄王琳》)“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表达了道阻且长、杳无书信、归乡心切的悲伤之情。“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李白《清溪半夜闻笛》)“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表现征夫之苦、相思之痛、归乡之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表达边地将士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良人犹远戍,耿耿夜闺空。魂飞沙帐北,肠断玉关中。”(赵嘏《昔昔盐·风月守空闺》)“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愁多人易老,断肠君不知。”(苏颋《山鹧鸪词》)“目极千余里,悠悠春江水。频想玉关人,愁卧金闺里。”(刘希夷《春女行》)“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晴云。”(李白《思边》)“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戴叔伦《闺怨》)表达出征夫留守妻妾孤独寂寥的相思之苦,令人心酸心痛、唏嘘不已。

别林斯基说:“大自然是艺术的永恒的楷模。”滕子京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知;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长城就是中国诗歌永恒的文化灵魂,是历代文人墨客反复书写吟诵的精神标识!(杨永生)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