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不屑于像王孙公子那样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报国安民。
元朔六年(前123年),自幼精于骑射、年仅17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被汉武帝封为嫖姚校尉(嫖姚:劲疾貌),随卫青出征抗击匈奴于漠南。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率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以800人歼2028人。匈奴单于的祖父被斩,叔父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此战,霍去病功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强取豪夺的仓库,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从秦王朝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少败多,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以军事力量改变这样的形势。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霍去病打马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诛杀拒降者8000余人,稳定了局势,浑邪王率4万余众归汉。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曾经为所欲为的匈奴因此唱出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民间于是也留下与霍去病有关的酒泉的传说,成为佳话,广为流传: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特赐御酒犒赏,将军以为功在全军,独饮不当,又因酒少人多,无法分享,遂将御酒倾入“金泉”,得与将士共饮,于是官兵同乐,万众欢呼。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霍去病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出塞后深入2000余里,歼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贤王两只臂膀被彻底斩断,只剩下匈奴单于孤悬漠北,势力江河日下。然后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以示该地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后,他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而还。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用“变数”和“速度”打造自己的战略舞台,开创了对匈奴的新战法: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利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以骑对骑,歼灭对手。首先集中力量打击,避实就虚,突破敌人防线;在敌人退却时穷追不舍,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这个战法到现代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闪电战。
霍去病堪称名将中的千古奇才。他为国忘家,平生无一败绩,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古今乐录》记载了霍去病的作品《霍将军渡河操》:“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李白《塞下曲》诗云:“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另外,据《奥秘》杂志2014年第9期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个“专业级足球迷”,《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脚痒难耐时也会下场踢上两脚;而“不可居无球”的霍去病也喜爱蹴鞠,少年时沉浸于街头蹴鞠,练就了健壮的身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能当将军,足球功不可没。《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说,霍去病即使出征在塞外,远离主力的敌人后方,粮草有断绝的危险,他仍然率领士兵们在草地上筑起球门来比赛蹴鞠,颇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