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辽金西夏并世争雄、多民族对峙时代,北宋在政治、军事上处于渐趋衰落的劣势,以致积弱到文天祥所谓“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的不堪境地,最盛时也只有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波澜壮阔的争斗作为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客观上却使宋代杰出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遭到毁灭性摧残,昔日繁荣深埋废墟遗迹,从前风华化为过眼烟云。
五万余件艺术珍品隐藏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正是这一时期的公元11世纪初。这样做的原因,学术界分析研究认为:
一是保护说。当时西夏大举进击河西走廊,在敦煌大肆抢掠烧杀;同时占据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哈拉汗王朝又消灭了紧邻敦煌、信仰佛教的于阗政权。莫高窟的僧侣为使寺院的佛教典籍、画卷、文书及相关文物免于战乱焚毁,便将其藏匿于现16号洞窟甬道北壁后开凿的秘密暗室,即后来闻名于世的17号洞窟藏经洞,在土坯封砌的洞门上抹上泥巴并绘壁画以作掩饰,然后才各奔东西纷纷逃命去了。事实证明,这些僧侣们富于文化良知并工于对世俗险恶的戒备心计。天长日久,后来的僧侣对此事一无所知。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藏经洞中没有发现西夏文书,洞中文献最晚年限是宋咸平五年(1002年),此时正是西夏占领敦煌前夜。
二是废弃说。因为其中收藏的全是单卷残页、碎片断简,还有一些木轴、丝带、布包皮甚至破烂残卷废纸、绢画、经帙等杂物,并无当时已传入敦煌的大藏经等新物件,更无日本学者认为的“屏风式”佛经印本。中国古来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字是神灵符体,加之纸又是稀贵物品,佛家更有“毁佛”之罪将不珍惜经文字书列入其中,于是寺院便将如今的藏经洞作为盛放无用之物的仓库。
三是避难说。一避回鹘。西州(今吐鲁番)回鹘有东进之图,敦煌受到威胁。二避黑韩。一个崛起于唐宋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王朝国家,于1006年攻灭于阗后大举东侵,逃亡而来的于阗僧人带来可怕的消息和可预知的险情。三避道教。元朝以前的敦煌石窟作为大佛寺,宝藏巨丰。成吉思汗的军师丘处机极力奉扬道教却仇视佛家,率军所到之处对佛教遗迹文物进行破坏焚毁,为免遭浩劫便将经书文物封存藏匿。
四是内乱说。当时敦煌属曹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由于内讧发生了数次变乱,一时得势者便将视作珍宝的文物封存,失势后主要当事人或许尽数不存,以致后来者竟对此事一无所知。也许不多的知情者出于守仁效义之心,至死未泄密。
五是修整说。为了整修或重建新的洞窟,将那些旧书残卷放置于第16窟旁打凿的洞穴,一来防散失遗落,二来以备日后之用。鉴于当时的世道情形,此说显得有些立不住脚。
六是不忍毁弃说。对封存者来说,面对这些形同“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之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其存留于世,也算仁至义尽了。这种心理是向善的,但有意识砌墙封堵并作画其上掩藏,说明这样做心理还是很矛盾的。
当王道士雇来的抄经者用一根点燃烟锅的芨芨棍捅醒藏经洞时,已是900多年后的1900年6月22日。这一觉睡得好长好沉。而那些洞中的宝物复活历史的过程和方式又是那样令人心痛追悔。
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藏经洞的梦被惊醒时,连同那些故人心血凝结之物一同睁开的眼睛,惊愕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斯坦因、伯希和这些洋人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我们,来的都是客,可这些客人们都对主人做了些什么?
大清将亡,民国逼近,藏经洞若晚醒几十年,会是什么情形?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也会重来,但终归梦醒有梦醒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