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历史
敦煌诗人的边塞诗中的“愁”
时间:2015-06-11 13:27:56 阅读量:992 作者:孙江
       唐代的边塞诗是唐诗盛极的重要标志。李泽厚在《美的历程•盛唐之音》中说:“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

       敦煌曾有67年在吐蕃政权的统治下。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发动大规模战争,唐王朝风雨飘摇无力西顾,敦煌于781年陷落,从此与中原断绝联系,直至张议潮归义。

       保存在敦煌遗书卷中的诗歌有3000多首,其中反映边塞生活的有300首左右,少数有作者姓名,大多为无名之作。除专集、选集、合集外,还有一些零篇散句或题于卷尾卷背,或抄录于经文等的行隙字缝,多系敦煌人士随意抄写,抄写盛唐时期高适、李白、王昌龄、常建、崔颢等大诗人的作品最多。武则天时期修撰的《珠英学士集》主要保存了敦煌边塞诗。

       敦煌卷中有更大数量的边塞诗作,既有敦煌人士的作品,也有很多寓居敦煌的外来人士之作。有些存有姓名,如史昂、李斌、殷济、梁去惑、恒頣、严嶷、萧沼、浑维明等。统称为这一时期的敦煌诗人。

       吐蕃进占前的敦煌与中原联系紧密,社会经济、文化一片兴盛,中原诗人之作广为传诵,敦煌诗人的水平也大为提高,在遣词、炼句、写景、造意、用典等方面,明显有学习和摹仿唐代著名诗歌的特征。大多数诗作有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战争流露出极度厌战、反战的思想情绪,对功名缺少热情,或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或表现为冷静的认识和反思。如《叹路旁枯骨》:“行行遍历尽沙场,只是偏教此意伤。从来征战皆空地,徒使骄矜掩异方。”再如:“莫道封侯在武威,请看辛苦老戎衣。书中永有黄金去,梦里羞题白发归。”有一首宁愿早归成亲,不求封侯:“塞上无媒徒苦辛,不如归金早宁亲。纵令百战穿金甲,他自封侯别有人。”

       多染浓重悲苦色彩之作,直接写出“愁”字的如:1、久游塞外倦风尘,是日穷途问苦辛。百年富贵知何处,一身栖惶愁煞人。2、万里愁肠断不难,眼前分水不曾干。故乡只今谁忍道,莫教鹦鹉叹长圆。3、万里城边一树花,愁来相对几咨嗟。旅客只今肠欲断,春光何事到流沙。4、春风不解传乡信,江月偏能照客愁。5、美酒三樽独不酌,愁来更作故人篇。6、思忆遥遥房屋处,缓步亭前恐独居。君向陇西经几载,愁来寒雁与传书。7、星疏月落三更半,忽起披袍坐长叹。愁来捻以绿琴弹,不觉归肠寸寸断。8、今朝心里闷会会,不意更将愁来对。共君好酒觅五斗,一起送愁千里外。9、小小愁时一两盏,大大愁时三五杯。一日中间三度醉,叫我愁从何处来。

       还有以愁立意的如:1、边域汉少犬戎多,数月僮团更索和。南望汉兵肠欲断,不知圣主意如何。2、作客令人心里孤,如今归去一钱无。家乡不应久如此,自到河西频失途 3、塞上磋砣数岁年,一离桑井更无缘。朝朝唯候天兵讯,宿昔令人白发迁。

       这些诗歌的作者多是因故流落敦煌的内地下层文士,或从军、或谋生,来到西北边地,青春已逝而功名不立,贫困潦倒,备尝艰辛,对故乡亲人魂牵梦绕、铭心刻骨的思念,一齐涌向心头,便托之于诗意文辞。他们对边地人民特别是下层社会的苦难和不幸,有着较深切的体验,内容上更加贴近下层人民生活的实际,透示出盛唐繁荣时代下层社会的苦难黑暗方面,因而更具真实性和独特价值。

       自古人间多愁苦郁闷。唐代诗人罗邺有诗云: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