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4年,建西汉金山国后更名为西汉敦煌国,改圣文神武皇帝为圣文神武王的“敦煌王”张承奉去世。张氏直系后继无人担当重任,州人公推曹议金主持州事,执掌瓜、沙二州军政权。
曹议金又名曹仁贵,先祖因任官沙州留居敦煌,遂成敦煌世家豪族。他是归义军前节度使索勋的女婿,张仪潮的外孙女婿。
唐末之后的梁、唐、晋、汉、周史称五代十国,并在相继所建割据王朝前加一“后”字以示区别,如“后汉”。当时中原处于军阀称雄、割据混战的局面,瓜沙政权东有甘州回鹘,西有于阗,在六蕃包围之中。曹议金放眼大局,审时度势,吸取张承奉割地称王,与回鹘为敌继而成为附庸国的教训,首先取消西汉“金山国”帝号,恢复节度使旧称,自称归义军节度使兵马留后,奉中原为正朔。
正就是正月,朔是月初,正朔即指一年的第一天,所以也用正朔来代表历法或皇帝的年号。“奉正朔”即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表示对王朝的效忠和拥戴。
之后,五代政权之一的后唐授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检校司空,使敦煌的统治政权恢复了大一统王朝体制下的合法性地位。曹议金对内积极交结世家豪族,竭力巩固内部统治。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提倡佛教,虔敬佛事并大造寺窟、壁画,用以稳定局面、安抚人心。他当政时期出现了刀兵罢散、四海通达的繁荣景象,对开发河西走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外交政策上,曹议金对邻国采取修好亲睦政策,以古来盛行并行之有效的和亲方式缔结友好,东结回鹘,娶甘州可汗女为夫人,又嫁女给回鹘可汗为妻;西和于阗,嫁女给于阗王李圣天为后。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为保持边疆和平安定增强了保障。
公元936年,曹议金病故,朝廷追赠为太师。其后归义军节度使由其子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等先后继任,共传五世,约130余年。
曹议金家族统治敦煌时期,对莫高窟进行了整修,还绘制了大面积的露天壁画。敦煌属于这一时期的洞窟将近100个,壁画题材多沿袭唐代。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画,约高5米、长13.5米。
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特别是壁画中有一类名叫供养人的壁画,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些壁画中的供养人,代代相传,倾力开凿石窟,修建佛像,绘制壁画,最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供养人像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大的近3米。供养人皆是全身且多为群像,有僧尼群像、家族群像、百姓群像、府衙官僚群像。这些画像包括了各阶层、各民族、各行业男女老幼的生者、死者,是社会人物最广泛的一种人物画像。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
著名的《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留下了于阗国与敦煌当时的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深刻印迹。于阗尉迟氏,唐代赐姓“李”,五代后晋敕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李圣天是曹议金的女婿,敕封后,他和夫人曹氏在莫高窟曹议金建造的佛窟中画了他们的供养像。画像头戴冕旒,穿龙袍,和汉家天子没有两样,被誉为“圣天衣冠如中国”。
《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像》出自莫高窟第61窟,窟主为曹议金之子曹元忠。在4位夫人供养像中,第一身像称“故母”,是曹议金的甘州回鹘夫人,第二身像称“姊”,是曹议金的女儿,元忠的姐姐,嫁给了甘州回鹘,第三身像也是元忠的姐姐,嫁给了于阗回鹘,第四身像称“故母”,是曹议金的元配夫人,元忠的生母。画像的排列顺序和婚姻关系,反映了当时敦煌曹氏政权与甘州回鹘、于阗回鹘的交往关系。
从这两幅供养像中,可以看出当时敦煌政权的稳定与其周边的和亲政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