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汉云陵被盗案告破”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公安部门的追查之下,收缴回汉云陵中被盗文物千余件。
汉云陵的墓主并不是汉代的皇帝,而是汉武帝宠妃、汉昭帝生母钩弋夫人的陵墓。钩弋夫人在历史上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她的诸多事件都带有“神话”色彩:因手握玉钩而生,一直无法展开,而汉武帝轻轻用力便打开她的双手,由此得名“钩弋夫人”;怀胎14个月才产下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上古圣君尧的母亲同样也是怀孕14个月才生下尧……
极具神话色彩的钩弋夫人,死得却非常凄惨。因为年少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汉武帝担心“母壮子少”而出现皇后干政的局面,便下令处死风华正茂的钩弋夫人。这也开启了后世独特的皇位传承制度:“立子杀母”。
神话般的“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子。关于她的记载中,最传奇的莫过于“钩弋”这个称呼的来源。《汉书▪外戚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巡视全国,来到河间国(今河北河间一带)地界时,随行的“望气者”对他说此地气望,一定是有奇女子在此居住。武帝听了大喜,立刻派人去寻找这位女子。很快一位绝色美女便被带到皇帝面前。让大家都感到很奇怪的是这女子竟然两手都握着拳,而且这还是个“先天性疾病”——从她一落生,不管家里人怎么用力掰这双手,就是掰不开。
汉武帝见了甚觉奇怪,便亲自“实践”了一把,没想到这位真龙天子只轻轻一用力便把她的双手展开了。不过这一展开所见到的场景着实把汉武帝吓了一跳,原来在她展开的手中竟然握着一支玉钩。汉武帝觉得这是上天安排的一段缘分,便命人将她带回皇宫,并册封为婕妤(汉代后宫妃嫔名号)。因该女子姓赵,因此历史上也称她为赵婕妤,同时因为手握玉钩而生,因此也被称为“钩弋夫人”或 “拳夫人”。
虽然史书上有确凿的文字记载,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以现在人们的认知来看,只能权当故事听。
除了“手握玉钩而生”的说法,钩弋夫人后来在生刘弗陵时,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同样是《汉书▪外戚传》记载,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赵婕妤为六十多岁的汉武帝产下一子,即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这孩子是赵婕妤怀胎14个月才产下的,而上古的圣君尧的母亲也是怀孕14个月才产下尧,这就更加让汉武帝觉得刘弗陵是上天安排好将来继承大汉江山的人。他特意将钩弋夫人所居住宫殿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以示这位皇子将会是未来的太平天子。
此前,汉武帝培养多年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自杀,自己最宠爱的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也先他而去,因此晚年的汉武帝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幼子刘弗陵身上。当然,刘弗陵也是个非常争气的孩子,无论人品还是学业都是顶尖,因此武帝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壮大多知”,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汉武帝。
后元元年(前88年),汉武帝走到了人生的边缘。面对幼子刘弗陵,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威胁,这份威胁就来自他最宠爱的赵婕妤。母壮子少的局面令他寝食难安。联想到汉初惠帝受制于吕后,自己年幼时又先后受制于祖母窦太皇太后和母亲王太后,这一切都让他觉得,处死赵婕妤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汉武帝以钩弋夫人“屡践圣意”为由,把她囚禁在云阳宫。
褚少孙在《史记》里曾补充记载(据《汉书》记载,司马迁死后,《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十篇,褚少孙作了补充、修葺的工作),汉武帝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赐给奉车都尉霍光,于是左右大臣知晓汉武帝预立少子为太子。数日之后汉武帝斥责钩弋,钩弋褪下簪珥连连叩头。汉武帝命人将她拉走送到掖庭狱(掖庭即后宫),被拖走的钩弋回头求饶,汉武帝说:“快走!你活不了了!”之后钩弋死于云阳宫。
当时为了掩人耳目,汉武帝没有为她举行葬礼,而是连夜草草埋葬。
因为钩弋夫人的悲惨经历,野史中人们为钩弋夫人的去世赋予很多美好的想象。如《三辅黄图》里记载:“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不至”。
《太平御览》曾记载,钩弋夫人自尽身亡之后,“尸不臭,香闻十余里,疑其非常人,及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鞋存。”
后世也有不少诗人,对钩弋夫人的身世感怀不已。唐人张祜在《钩弋夫人词》中写道:“惆怅云陵事不回,万金重更筑仙台。莫言天上无消息,犹是夫人作鸟来。”
后来,根据钩弋夫人双手藏钩的奇特经历,民间衍化出一种叫藏钩的游戏。在诗人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就有一句“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如今,还有不少影视剧以钩弋夫人为题材,这也反映人们对这位传奇女子的关注。
云陵规模堪比帝王陵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重病,刘弗陵被立为太子,霍光等人为顾命之臣。不久,汉武帝病死,八岁的弗陵即位,即汉昭帝。昭帝刘弗陵即位后,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并命人重修钩弋夫人墓,因其墓在云阳宫附近,因此也被称为“云阳陵”,也称为“云陵”。云陵的规模非常大,规制几乎接近西汉帝陵。云陵位于如今陕西咸阳市淳化县城北8公里处铁王乡大圪垯村西。墓四周有阙门,阙门遗迹尚存。
西汉的帝陵自高祖刘邦的长陵至平帝刘衎的康陵为止,共计有十一座。这其中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在长安东南以外,其余的九座沿着渭河自东北的阳陵开始向西南方向延伸,一直到最东南的茂陵为止,呈带状布局。汉代帝后虽然实行合葬,但是却同茔异穴,即帝后单独起坟,单独修建地宫,但两座坟冢在一座陵园之内。
除了坟冢即我们常说的“皇陵”以外,汉代陵寝中还有一些附属建筑,最主要的当属“寝”和“庙”了。古代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仍存,因此仍然要按时祭祀并奉养以祈求灵魂的安宁。因此陵墓旁的“寝”完全按照死者生前居住的宫殿建造,甚至里面的陈设和在世时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史籍中记载,陵寝里依然要有宫人每天为死去帝后的灵魂服务。这些宫人们“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化妆用具),更衣别室”,甚至还要每天四次供应饭食,这些封建帝后,希望死后也如活人一般仍然能过奢靡的生活。
其次是庙,庙的繁体字是广字头下有一个“朝”字,实际上它所象征的正是皇帝生前举行朝会的场所。因此“前朝后寝”这种理念在汉代的陵寝建筑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继承秦代于骊山陵墓旁设置骊邑的方法,于陵寝旁也设有城邑。
钩弋夫人墓西北面不远处是云陵邑的遗址,《汉书�昭帝纪》中记载:始元三年(前84年)秋“募民徙云陵,赐钱田宅。”四年,“徙三辅富人云陵,赐钱,户十万。”不过,云陵邑规模并不大。相比之下,帝陵所附属的陵邑规模更大。如汉高祖的长陵邑人口有十七万九千之多,汉武帝的茂陵邑则更是多达二十七万,当时西汉首都长安的人口也不过二十四万。不过若论起人口之最,则是汉宣帝的杜陵邑,其总人口数初步推算约有三十万以上。这些陵邑就如众星拱月一般护卫着首都长安,且每座城池都有各自的特色,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卫星城。
曲折的立太子之路
再次回到钩弋夫人因汉武帝担心母壮子少而被处死的话题上。为何汉武帝年近七十,才立八岁的幼子刘弗陵呢?这就不得不提汉武帝的几个儿子。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嫡长子刘据,次子刘闳,三子刘旦,四子刘胥,五子刘髆,六子刘弗陵。刘据是汉武帝刘彻与卫夫人所生,7岁时他便被封为太子,也称卫太子。汉武帝对太子的日常生活、功课修养异常关注,逐步地将他培养成皇位接班人。刘据做太子,一做就是数十年。后来,太子刘据与汉武帝身边的重臣江充有了仇隙。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汉武帝年事已高,江充担心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刘据,早晚要继承皇位,一旦刘据做皇帝,对自己极为不利,遂率先发难,陷害太子。当时汉武帝疑神疑鬼,认为皇宫到处都是用于巫蛊的木头人,江充便禀告汉武帝说宫中有蛊气。于是江充带人在宫中乱挖一气,甚至在太子住处挖出了巫蛊的人偶。
刘据担心江充的行为为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便发兵诛杀了江充。江充的党羽逃往甘泉宫报告皇帝,太子起兵造反。公元前91年,汉武帝命丞相刘屈牦调兵平乱,最后太子兵败逃亡,在长安东边的湖县悬梁自尽。皇后卫子夫亦自杀,史称“巫蛊之祸”。后来汉武帝知道太子刘据本无反心,后悔不已,便灭江充三族,并在湖县建“思子宫”。
在刘据还是太子的时候,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册封了其他三个儿子为藩王,并且根据五行的方位分布将他们的封地选在了东方的齐地,北方的燕地和南方的广陵。这其中刘闳为齐王(刘闳在封为齐王后没过几年便去世了),刘旦为燕王,刘胥为广陵王。后来,在公元前97年,汉武帝又封自己的第五子刘髆为昌邑王,建都昌邑,这位昌邑王就是大家熟悉的海昏侯刘贺的父亲。
太子还在世时,燕王刘旦与其他几个藩王比起来,算是文武双全。他非常博学,经书杂说无所不涉,并且刘旦还是位身手不凡之人,手下养了一批侠客,大家在一起也经常习武或打猎。
齐王的早逝和后来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杀,使得燕王刘旦成为汉武帝存世的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此时,他认为皇位的继承权理所应当轮到自己的头上,因此他派使者给病中的父亲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朝廷能够让他到首都长安去担任宫廷警卫工作。其背后含义就是如果皇帝发生任何不测,他可以随时继承皇位。这一举动引得汉武帝大怒,看完奏章后立刻下令将来使斩首,并下旨削去燕国所辖的良乡、安次和文安三县的统辖权。
而当时,广陵王刘胥虽长得人高马大,力能扛鼎,但对皇位没有太多想法。在后元二年(前87年),五子刘髆也去世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汉武帝生命的最后时候,册立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即位后,倒是激起了刘胥的皇帝梦,他开始用巫术诅咒皇帝,一直从汉昭帝诅咒到汉宣帝,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自缢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燕王刘旦被削去三县后,并未就此罢休,甚至开始过起了皇帝瘾。不仅车驾銮舆都使用天子仪仗,连燕王府官员的称呼都使用中央官制的叫法。他还指使手下人造谣,说新立的昭帝不是汉武帝的儿子。刘旦甚至还私自铸造兵器,和宗室刘泽一起密谋叛乱。没承想还没有起兵,就被人告发,所有参与反叛人员被悉数逮捕。按律,刘旦应该被处以极刑,但汉昭帝念及刘旦是自己的兄长,便将此事搁置,最终对他免予追究,只是将参与的宗室刘泽处斩了之。可是这之后刘旦并没有幡然悔过,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他再次参与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等密谋诛杀权臣霍光一案。最终事情败露,上官桀等被处死,鄂邑长公主自杀。最后刘旦自缢身亡,朝廷赐谥号为“剌”,燕国被削除,其故地设置广阳郡,归中央统辖。
燕王谋反事件后六年,公元前74年,昭帝驾崩,汉宣帝刘询即皇帝位。刘询正是刘据的孙子,他为刘据追谥曰“戾”,以表其冤屈,故刘据又称为“戾太子”。汉宣帝刘询赐予刘旦的儿子刘建为广阳王。刘建在王位的二十余年里对朝廷毕恭毕敬,因此也换来了汉宣帝对他的绝对放心。刘建死后被以王礼下葬,北京大葆台汉墓的墓主便是刘建。
“立子杀母”成北魏祖训
对于汉武帝逼杀钩弋夫人的这种做法,后世的北魏予以继承。天赐四年(407年),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选定长子拓跋嗣为皇位继承人。为了防止外戚干预政事,他决定效法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将自己的爱妃刘贵人赐死。当时他对拓跋嗣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据史载,刘贵人为道武帝生有一儿一女,并且在后宫中地位很高,人品也很不错,但依然难逃一死。从此“立子杀母”成了北魏的“祖制”,只要儿子被选为皇帝继承人,其生母一律要被处死。大安二年(456年),文成帝拓跋浚立儿子拓拔弘为太子,其生母李贵人便被赐死。而拓拔弘即位称帝后,在皇兴三年(469年),同样把自己册立的皇太子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生母李夫人赐死。
北魏的改革家孝文帝再次面临这个问题时,他开始向祖制提出挑战,其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他和自己所立的皇储元恂的母亲林氏感情非常好,而且林氏一家对于北魏是有功之臣。当时孝文帝毕竟还不是国家大事的最终决策者,所以这个提议被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冯氏拒绝。孝文帝只能忍痛割爱将林氏赐死。这也直接激化了孝文帝与未来继承人元恂之间的矛盾,导致父子反目成仇,元恂叛变,后被废为庶人并被赐死。这也是“立子杀母”引发的一起悲剧。
孝文帝死后,皇帝位传给了次子元恪,即后来的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生母昭皇后在他被确定为继承人之前已经薨逝,所以不存在立子杀母的情况。宣武帝在位期间北魏已经迁都洛阳多年,在汉文化及传统儒家文化的理念影响下,立子杀母这条违背人之常情的理念越来越站不住脚。延昌元年(512年),宣武帝册封次子元诩为皇太子,依照祖制其生母胡氏应该被赐死,但当时这位胡氏联络了朝中不少关系,竟然躲过了这一劫。后来宣武帝驾崩,元诩即位为帝,是为孝明帝。这时宣武帝的原配皇后,即皇太后高氏决定履行祖制赐死胡氏。然而此时胡氏的羽翼已经逐渐丰满,高太后早已不是胡氏的对手。最终胡氏废除了北魏所制定的“立子杀母”制度。不过汉武帝当年所担忧的事情,最终在这位胡太后身上得以应验。在胡氏顺利成为皇太后之后,竟然“临朝称制”,在她的统治下北魏的国运渐趋日下,很快便走向了灭亡。
慈禧太后差点重复钩弋夫人的轨迹
“立子杀母”的制度自北魏被废除之后很久都不再被统治者问津。不过到了明初却一度死灰复燃,而且出现了其他的形式: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明朝的皇室和各藩王的王室悄然兴起了“宫妃殉葬”制度。
当时凡是没有为皇室或王室生育过子女的宫妃一律要追随已故的帝王而去。如明太祖有三十八名宫妃为之殉葬,明成祖则有十六名。之后明仁宗、宣宗、景泰帝以及这一时期各地的藩王们,都延续了这一残酷的殉葬制度。
不过国内史料上仅仅大略记载了殉葬人数和名单,倒是当时朝鲜人所写的《李朝实录》(明代时,朝鲜王国是明王朝的藩属国,很多制度沿袭明朝)上有关于殉葬过程的真实记录。据记载,当时这些殉葬宫妃被邀请到一个庭院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则把她们引导至一间大殿里,大殿内放置有很多小木床,宫妃们站在椅子上,旁人将绳套套在她们的头上,之后撤掉椅子,宫妃们便香消玉殒了。
这种残酷最终在明英宗去世前彻底废除。然而继之而来的清朝,在其入关之前,竟也施行这种殉葬制度,如太祖努尔哈赤去世时便有大妃阿巴亥为其殉葬,不过到太宗皇太极去世时这种殉葬制度便不再流行了。
倒是清代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差点重复“钩弋夫人”的命运轨迹。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携后妃们北逃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仍然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不过不久他便一病不起,面对着自己才6岁的儿子载淳,他很担心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会操纵大权。毕竟这位女子在咸丰皇帝眼里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于是此时他的宠臣肃顺便建议仿效钩弋夫人故事,将懿贵妃赐死以绝后患。优柔寡断的咸丰皇帝最终还是没有下这个狠心,并且这件事情还被人泄露,传到了懿贵妃的耳朵里,这让懿贵妃对肃顺恨之入骨。很快她便和恭亲王奕訢形成了统一战线,在咸丰皇帝驾崩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咸丰皇帝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全部拘捕,并最终处死了肃顺、端华和载垣三位核心人物。此后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近五十年之久。
补白
历代独揽大权的皇后
秦国宣太后芈月,它是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在惠文王和武王去世后,芈月的儿子昭襄王继承王位。芈月作为太后,她认为昭襄王年少缺少政治经验,因此开始摄政。不过,在她主政期间,秦国国力迅速增强。
大家最熟悉的皇后干政的故事,要数汉高祖的吕皇后。汉高祖驾崩后由于继任的汉惠帝年少,吕后开始独揽大权。汉惠帝在位七年而崩,吕后又将汉惠帝和宫人周氏所生子刘恭立为皇帝,并谎称刘恭是汉惠帝张皇后所生,同时将刘恭的母亲周氏秘密处死,吕后继续秉权。后来刘恭知道自己母亲被暗杀之事,扬言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找张皇后报仇,吕后听到这事儿怕他将来真的作乱,便将自己的这个孙子废黜后暗杀,再立另一皇孙刘弘为帝,并将自己的侄孙女册封为皇后。四年后吕后病逝,陈平、周勃铲平吕后的势力,迎立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吕后专政给汉朝开了个先河,这之后有汉文帝的窦皇后、汉元帝的王皇后都先后多年把持朝政。其中王皇后的侄子王莽更是在汉平帝病死后,废掉了太子孺子婴而称帝,建立了短命的新莽王朝。
晋朝也有皇后专权的记载,贾南风在史籍中记载颇多。晋惠帝司马衷是位痴呆皇帝,而他的皇后贾南风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得以独揽大权,她甚至和自己的婆婆皇太后杨氏作对,废掉其太后位并将其杀害,最终导致“八王之乱”,这之后没几年,西晋便灭亡了。
到了唐朝,说起武则天那可是家喻户晓,她开创了两个史无前例的事件,其一是从她开始出现了垂帘听政的制度,其次她则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说起这位女皇帝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存在的一个影响,那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的大写数字,便是当年武则天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贪污公款而创造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宋代,皇太后垂帘听政成了“祖制”。当时规定如果皇帝年幼或者身患重病,其母后可以在先帝遗诏允许或大臣奏请的前提下进行垂帘听政。真正第一个付诸实践的是宋真宗的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她在宋仁宗即位后把持朝政十余年,把大宋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位皇后也是野史传说中“狸猫换太子”中的女主角。然而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历史上的宋仁宗生母李氏最早是刘氏的侍女,因刘氏没有子嗣,便和真宗商议“借腹生子”,让李氏侍寝真宗,后来李氏产下一子,这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对外则声称是刘氏所生。当然刘氏后来待李氏也不薄,最终李氏的封号为李宸妃,并厚待其家族。后来直到李宸妃和刘皇后先后去世以后,宋仁宗才知道整个事情的真相。
无独有偶,和北宋同一时代的辽国,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位临朝20多年的皇太后,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如今北京的肖家河、萧太后河的得名都和这位辽国的太后有关系。
清王朝除了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以外,还有两位太后曾经有过临朝称制的举动,前者是辅佐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孝庄文皇后,但是这位皇太后并没有垂帘听政,不过她却为清朝稳固自己的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孝定景皇后即大家熟悉的隆裕皇后,她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后垂帘听政,辅佐才3岁的小皇帝溥仪。三年后,在她的主持下,清王朝正式颁布了退位诏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