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花园胡同长约600米,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联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就是这样一条不长的胡同,却蕴藏着诸多传奇故事。明代这里是享誉京师的花园,清代分割成众多王府。到了民国,这里成为北洋军阀的行辕、京剧名角的公馆,还有不少商贾在此居住。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开设了不少学校,清末,这条胡同里既有清朝的八旗学堂,还诞生了第一所官办职业学校,这些元素使得什锦花园胡同充满不一样的特色。
什锦花园胡同里保存相对完好的19号院
1 明代适景园享誉京师
自明代开始,什锦花园胡同一带就是达官贵人聚居之处。明代享誉京师的适景园就是什锦花园胡同最初的源头。
适景园的主人叫朱能(1370年至1406年)。他是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人物。据《细说明史》中记载,永乐帝朱棣夺取天下主要靠“燕山三护卫”,朱能为左护卫统帅,功劳最大。而在靖难之役中,朱能同样战功显赫。
永乐帝最终定都北京后,朱能被朱棣封为“成国公”,并赐皇城外东北方的大片土地,成国公把这里变成了风景秀丽的适景园。《帝京景物略》曾这样记载,“成国公园有三堂,堂皆荫,高柳老树也……园曰适景,都人呼十景园也。”
朱能死后,“成国公”的封号世代承袭。第二代“成国公”朱勇,继承父亲风范,永乐年间,统领大军北上漠北,战功显赫,是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大将军。崇祯年间,后代朱纯臣已成为崇祯贴身大臣,主管京营(相当于禁军和卫戍司令)。
在明代,适景园经过几代人的建设,成为当时京师最为著名的园林。明朝的众多大臣,如李东阳、袁宏道等人曾受邀游适景园,并留下众多诗句。李东阳写诗赞美园内古槐:“拔地能穿十丈云,盘空却荫三重屋”,可见古槐树干之高和树冠之阔。
明朝末年,据说崇祯皇帝发出的最后一道圣谕就是给成国公的:“命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军事,夹辅东宫。”可惜末代成国公朱纯臣不给力,崇祯皇帝只能眼睁睁看着李闯王进了北京城。
清代,适景园仍在,这里仍住着满清的达官贵人。清末,适景园也被分割成一座座独立的四合院和花园,遂成现在胡同的雏形,先后改名为“十景园”、“什锦园”。清光绪《顺天府志》里记载,“什景园久废,其地犹沿旧称。”
清朝末期,溥良(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的曾祖父)于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曾任察哈尔都统、户部右侍郎等官职。他在光绪二十九(1903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任礼部大臣,曾在这一带居住过,不过,溥良具体在哪个花园居住,有不同说法。
那么,早期适景园的范围有多大呢?笔者于2017年7月,在首都博物馆《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展览中,发现有一幅明晚期(万历至崇祯)北京城地图,在地图中有仁寿坊“适景园”的位置,它相当于今天南至什锦花园胡同路北17号至23号,北至魏家胡同18号(原44号)马辉堂花园,西至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吉祥分园,东至小细管胡同路西这一大片区域。
2 沧桑卓亲王府与吴佩孚公馆
满蒙联姻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一个重要决策,为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一些蒙古部族在清代大大小小的战争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蒙古族科尔沁部列内扎萨克二十部之首。凡有大的征战,必派兵征剿,战功显赫。孝庄文皇后便出身于科尔沁蒙古贵族家庭,她是皇太极的皇后、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辅佐三朝皇帝主政,是科尔沁蒙古族与满族发展同盟关系过程中最重要的纽带。
因为满蒙联姻,在北京城里,也有不少蒙古王府。科尔沁左翼中旗卓哩克图亲王在京城的府邸,就位于当时什锦花园10号(今21号)。这座王府又称卓亲王府,当年王府大门朝南开,有上马石,府门外有照壁。卓亲王府规模不小,北院90间房屋,南院22间房屋。
第一代卓亲王乌克善是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和孝庄文皇后的长兄。他身材魁梧,英勇善战,清崇德元年(1636年)封亲王。后来,亲王的封号一直传了十六代。
有不少说法指出,第十五代亲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将卓亲王府卖给了吴佩孚。这种说法没有确切的记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是,1939年卓亲王府出售给伪“蒙古军政府”军长李守信,因房屋质量和位置俱佳,院内有假山和名贵树木花草可供观赏,李守信曾居住于此。1949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云泽(乌兰夫)致函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在北平市设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北平办事处”,1949年3月在原卓亲王府内设立内蒙古招待所。此后几经曲折,这座王府被拆掉,在原处盖起了新楼。
值得一提的是,科尔沁部在北京城里有好几座王府。人们最熟知的要数僧王府,即科尔沁左后旗的僧格林沁亲王王府,它坐落在东城区炒豆胡同和板厂胡同,正门在宽街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僧格林沁祠今为宽街小学。
另外还有和敬公主府,坐落在东城区张自忠路7号院。和敬公主是乾隆帝的第三女,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下嫁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拉珠尔。这座公主府同样历经沧桑,几百年后,王府衰落,1923年,该王府卖给张宗昌。1935年,此王府被当做东北难民救济院。日伪时期被当做兴亚院。日本投降后,被当做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部。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吴佩孚是否买下卓亲王府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吴佩孚在什锦花园胡同住过。1927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吴佩孚下野。1932年,不出洋、不居外国租界的“吴大帅”定居北平,入住什锦花园11号院(今23号),此处宅院也被人们称为“吴公馆”。
当时吴佩孚在什锦花园胡同一带的房产非常多,除什锦花园11号院外,还有多处宅院为副官、管家、下人使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汉奸齐燮元等劝吴佩孚“出山”。吴佩孚顶住了日本人的软硬兼施,不做汉奸。1939年12月吴佩孚病逝,有人猜测吴佩孚为日本人所暗害。吴佩孚去世后,社会名流和他生前好友成立了“吴上将军治丧处”。当时身居重庆的蒋介石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国民政府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据说吴佩孚出殡时,从什锦花园胡同的吴公馆到拈花寺,沿途撒的纸钱就有600多斤。
1950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中央财经委批拨购房款项,购买吴佩孚的公馆作为中央军委民用航空局的办公地址。如今这座四合院由其他单位使用。
3 19号院保存相对完好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除了吴佩孚,这里还有一位名人:1933年9月至1938年12月,程砚秋一家曾租住在什锦花园胡同6号(今15号)。当年,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校址在嵩祝院北巷,程砚秋是该校董事长,什锦花园胡同距嵩祝院较近,方便往来。北平沦陷后,程砚秋“停演”。因程宅与吴佩孚公馆在一条胡同里,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1938年底,程家搬出了什锦花园。
巧合的是,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荣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恰好有一座蝶仙庙。《燕都丛考》引用《天咫偶闻》的记载:“什景花园一宅子,粗有林亭,旧祀蝶仙为位二,蝶每岁一至,必于夏日雨后开霁时,所至恒在一石上,年年不爽,蝶黄白各一,朴素无华。”
什锦花园胡同19号是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四合院。院子有高台阶、广亮大门,两侧有八字墙,东侧的八字墙曾有一棵开粉色小花的榕树,倒座房最西面一间是车库。大门梁架上绘有苏式彩画,双扇朱漆大门,门钹一对,梅花形的门簪四枚,抱鼓门墩一对。一进院四周有围廊,柱间装饰坐凳栏杆。从其规格和屋内的装饰来看,该院最初的主人绝非一般人。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这个宅院是清代御用营造家马辉堂苦心经营的“马辉堂花园”的正房,但这个观点被马氏后人否认。同样此院后来被军统头子戴笠据为己有的说法也没有史料佐证。
当然,马辉堂花园在这一带是确实存在的。马辉堂是清末营造家,也是清末民初“京城八大富家”之一,有多处房产和建筑工厂。马辉堂生于同治年间,卒于1939年。马家先祖在明代参与营造紫禁城,后还参加兴建承德避暑山庄。马辉堂幼年随长辈来京学习木匠技艺,后来专为皇家、官宦人家服务。光绪年间,马辉堂成为修建颐和园的泥瓦木匠总管。“马辉堂花园”于1915年建成,据介绍,花园里已用上自来水、抽水马桶、电灯、地板、瓷砖、吊灯等现代化装备,很多装修材料从外国进口。
1949年后,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了19号院。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剧《皇城根》中名医金一趟家的外景就是在什锦花园胡同19号院门外拍摄。如今,19号院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什锦花园胡同,除了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还有一栋极具西洋风情的小洋楼(什锦花园胡同与南吉祥胡同处交界处),是一位茶叶商人所建(大多认为是吴裕泰,但该说法并不确切)。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不少电影曾在此取景。
小洋楼后面,如今的什锦花园胡同33号,据说是吴家的后门。在这里,的确住过一对伉俪:妇产肿瘤专家吴葆桢与著名京剧演员杜近芳。吴葆桢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北京,京城“茶叶吴”的后人。吴葆桢酷爱京剧,因此与杜近芳相识。后来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关怀下,吴葆桢与杜近芳在协和礼堂举行婚礼。婚后,夫妻俩便住在什锦花园胡同33号。
吴葆桢的导师是赫赫有名的林巧稚教授。当年林巧稚教授对吴葆桢的专业水平评价极高。1955年吴葆桢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总医院工作,林巧稚教授亲自出面协调,将他调回北京协和医院。1978年国家首批公派赴美学者有52人,其中有两名医学专家,吴葆桢便是两名医学专家之一。1992年3月3日吴葆桢去世,年仅62岁。
什锦花园胡同曾住了不少商贾,除了茶叶商人,还有同仁堂乐家的后代。1930年乐家后代乐笃周、乐佑申、乐益卿等人在什锦花园25号(今43号)创建宏仁堂制药厂。乐笃周、乐佑申留学法国攻商科,乐佑申是乐仁堂经理,乐笃周是南京同仁堂经理(1928年国民党政府南迁,乐笃周借此机会在南京开了一个同仁堂,从而打破了多年来同仁堂不设分号的禁例)。
1949年后,工商业公私合营,宏仁堂制药厂改称北京中药二厂,它是北京中药行业专门生产中成药水丸的厂家。有意思的是,中药二厂曾生产“西瓜膏”,这给附近的街坊邻居带来了福利:西瓜霜的原料是西瓜皮,京郊的瓜农赶着马车给中药二厂送西瓜,为尽快取得原料西瓜皮,中药二厂招呼街坊邻居免费吃西瓜,唯一的要求是将西瓜皮留下。
宏仁堂制药厂是民国年间什锦花园胡同唯一的工厂,浓浓的中草药味弥漫在空中,沁染着半条胡同达六十年之久。
4 百余年历史的小学
很多人看来,什锦花园胡同里面住过很多名人,是一条有着不少故事的胡同,此话不假。但这不是胡同的全部。清代末期,这条胡同陆续开设了多家教育机构:不仅有小学,还有第一家官办职业学校,这在北京的胡同中是不多见的。
如今,在什锦花园胡同21号院附近有一座幼儿园: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吉祥分园。殊不知,这家幼儿园的前身是北京早期的小学校之一:吉祥胡同小学,它有着百余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就在这年二月,吉祥胡同小学成立,初名八旗左翼第三小学,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十一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北平特别市公立第十一小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北平社会局按教育部的规程变更市立小学校名,北平市市立第十一小学校变更为北平市立吉祥胡同小学。
在通俗教育研究会1917年公布的国立、公立、私立高等小学一览表中显示,第十一高等小学校分两班,有学生80人,学费每月铜圆二十枚,书本服装等自备或由校代购,无论何人皆可做保证人。对保证人不设门槛,由此可见,这是一所非常“亲民”的小学校。
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学是笔者的母校。在我的记忆中,学校位于南吉祥胡同南口路东,高大的山墙是吴佩孚公馆的西房和北房,学校大门朝西开,传达室是一间小西房,北侧是教室,南面和东面是吴公馆的山墙。向北拐进入第二个院落,东、西、南、北都是教室。东面教室的后面是第三个院落,南、北两侧为教室,东面是魏家胡同44号马辉堂花园的院墙,这里是学校的操场。操场上,借着围墙用砖砌成有一个约80公分高,二十多平方米的土台子,是表演文娱节目的舞台。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小学:什锦花园小学。不过,这所学校如今并不在什锦花园胡同内。这有一段怎样的渊源呢?
1950年10月,北京市第三区隆福寺小学成立,校址在隆福寺街64号。1952年9月,私立三一小学与该校合并,更名为东四区隆福寺小学。1964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办公大楼投入使用,而隆福寺街64号恰巧在民航总局大楼的北面,学校教室、操场的阳光被大楼遮挡,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隆福寺小学迁往什锦花园胡同,并更名为什锦花园小学。1979年学校迁至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8号,尽管校址再次搬迁,但什锦花园小学的名称保留下来。
5 第一所官办职业学校与教会女校
清末,管理直隶全省教育事务的长官初为直隶提督学御史,后改为顺天学政。后来,清政府实行新政,一些衙门重组、兼并或裁撤。由于引进西式教育管理模式,顺天学政被裁撤。顺天学政衙门改为小学堂。旧有教育机构改为新式学堂,不仅解决了地方兴办新学堂的校舍、设施,还可以适当利用原有的师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京师督学局为广造人才,在原学政署旧址、东四什锦花园扁担胡同原5号创立初等工业学堂,这是北京第一所官办职业教育学校。当年九月,学校开始招生,定期四年毕业。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京师学务局将初等工业学堂改组为第一艺徒学校,程度等同高级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改组为中学,定名为京师公立职工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二月改为北平市市立职业学校。
1933年的《时代教育》中,对这所职业学校有过详细介绍。学校学生不收学费,但新生入学要缴保证金6元,每学期体育费1元,赔偿费3元,杂费6元,制服费一年级7元。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俞大纯曾任该校校长。俞大纯,浙江山阴人,毕业于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曾任交通部技正兼科长、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陇海港务工程局局长等职。绍兴俞氏家族人才荟萃、俊杰辈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增设土木工程科,招考土木工程科一个班的新生,这成为北京建筑大学的发端。
当年,在什锦花园胡同与扁担胡同交汇的东南角,有一座西洋式的大门,三层台阶之上是浅白色圆形水砂石罗马式立柱,立柱顶端是爱奥尼式柱头。这里就是顺天学政署,也是北平市市立职业学校旧址。
西洋式的大门或许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建筑校舍时所建,也或许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扩充校舍时所建。1952年学校迁至西直门外,这里归属北京市公安局。如今西洋式的大门已经拆毁,但新建筑还保留了圆弧的形态。
什锦花园胡同里曾有过教会女子学校。1870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总布胡同设立了崇慈女子小学堂。1900年庚子事变,崇慈女子小学堂迁至保定。1922年更名崇慈女子中学,迁入安定门内大二条新校舍(今交道口二条)。1926年中国人接办,1930年增设高中部。日伪时期改称“市立第六女中”,日本投降后,崇慈女中复校。1947年夏,崇慈女中迁入什锦花园胡同附近的马大人胡同24号。1952年9月,学校改名为“北京第十一女子中学”。1972年改名为“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一直沿用至今。笔者就是在这里读的中学。
笔者的一名学姐曾撰文描述过崇慈女中1947年夏迁入马大人胡同后学校的环境:那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据说是清朝马定大人的府第,有大小二十多个院落组成,且各院相连、曲径通幽,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游廊一应俱全。后来的女十一中,学校有三个门,正门在马大人胡同,西门在大佛寺东街,北门在什锦花园胡同。学校里有艳如绮霞的海棠院,也有古朴典雅的礼堂院。
什锦花园胡同附近的南吉祥胡同21号,曾经发现一座慧仙女工学校的碑。慧仙是蒙古额哲特氏,其夫承厚,为蒙古布鲁特氏,在朝廷任工部郎中,1905年冬去世,慧仙过于悲痛,未过百日便随夫而去。慧仙是个视野开阔、思想进步的女子,临终前对母亲说:“国风俗向以家产遗子孙,无捐产以举公众事业、造社会幸福者。有之,请自慧仙始。我死,以我家遗产兴女工。”
其母将家产交慧仙夫妇好友邓诚璋筹办学校,1907年3月7日,“私立慧仙女工学校”正式开学,校址在南锣鼓巷的净土寺。1912年曹锟第三镇(师)下属军队发生兵变,北京城里的钱庄商铺均遭重创,慧仙女校存在钱庄的资产被洗劫一空,学校也停止办学。邓诚璋给慧仙立祠,并且立碑纪念。
不知为何,后来在南吉祥胡同发现了慧仙女工学校碑,如今这座碑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曾有这座碑帖的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