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把柳枝儿抽打得像蛋黄般柔软鲜嫩,就在柳芽儿冒出来时,榆钱儿也一骨朵一骨朵地挂满枝头。到四月中下旬,榆钱儿长成了,随着它的成熟,就有了一道美味的食物——榆钱儿麦饭。嫩绿的榆钱儿,缀满了童年记忆的枝头。
榆钱儿不是什么稀罕物,西北的地埂上到处都有身姿各异的榆树。摘榆钱儿,多半是孩子们的事,有的站在树下,勾着低矮的枝桠摘,用衣服兜,拿篮子盛;有的爬在树上一把把捋,等裹满了衣襟,篮子装得需要加一层边儿的时候,便喜滋滋地拿回去向家里的大人炫耀。摘来的榆钱变成美食还有很多道工序:先仔细地摘干净,去除残留的根枝,洗多遍,晾去多余的水分,再均匀裹上面粉,然后放在锅里蒸半小时;蒸熟后,放油,加少许盐,和几根切碎的鲜韭菜一起炒热。一碗透着绿,泛着油香的榆钱儿麦饭就做成了。尝一口,柔软新鲜的味儿涩着牙齿不腻不燥。如今,到乡下摘榆钱儿已成了都市人回归田园的一种娱乐。
在榆钱儿之后,有槐花,白色的槐花是最为上等的麦饭食材,紫槐花次之。槐花清香扑鼻,一串串摘下来,不用怎么下功夫摘洗,自然就很干净。同样工序做成的槐花麦饭,花香溢满唇边。再稍晚一些,有葫芦花,盛到碗里,大朵的花闭合了,但是面粉里夺目的金黄色依然若隐若现。这哪里是吃食物?明明是在吃一大朵一大朵的花香。
除了花朵麦饭之外,还有甜菜麦饭。酒泉民间把甜菜叫“糖萝卜”,吃的自然是甜丝丝的享受;在瓜州、金塔等地的锁阳麦饭又叫“qiongqiong子”。这几种麦饭都是将食材切成丝,然后裹面蒸熟,放油加盐炒热吃。
在陕西,曾吃过土豆麦饭,当地叫“洋芋擦擦”,做法一样,放葱花炒热,味道独特,只是后来亲自做的却没那么好吃。想来每一种特色食物如果换了地方,终究因水土的不同、做法的改变而找不到当初的感觉。
这些美味和着四季的节拍,透露出老一辈的智慧及顺应自然的生活理念。每一道都是纯天然而又绿色的,对养生也大有裨益。比如槐花有润肠泻火的功效,而三九三的锁阳更有“赛人参”的说法。吃锁阳麦饭时,不禁想起薛仁贵西征兵困瓜州锁阳城,吃了锁阳后转败为胜的传说。
今天,人们时时追求养生保健,只是多了些刻意,少了些质朴。
转眼又到了榆钱儿长满枝头的时节。年年的榆钱儿一样,可是吃榆钱儿麦饭的味道却不一样,毕竟这是今年第一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