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像一条布满荆棘的长路;
10年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10年像一首催人泪下的赞歌……
四季变换中,公路人在路上砥砺前行;风霜雪雨中,公路人在路上保障畅通。成立于1961年的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经历了一甲子的春秋岁月,从连霍高速到京新高速,从G215线到G213线,在酒泉境内十几条2000多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战线上,遍布着酒泉公路人的足迹,洒满了酒泉公路人的热血和汗水,他们既是甘肃交通运输事业的见证者、推动者,也是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支持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构建科学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为核心,以专业化、低碳化、机械化养护和人本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服务为重点,协同推进改革攻坚、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服务提质,奏响了酒泉公路养护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强音。
这10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公路里程2445.19公里;拥有各类养护设备373台(套),公路养护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完成“四新技术”课题60项,小改小革成果75项;行业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改革篇
发展出难题,改革做文章。
这10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认真落实事业单位改革重大部署,持续深化、推动改革,理顺管养体制机制,为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014年,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更名为甘肃省酒泉公路管理局,调整了机构编制和职能职责。
2017年,酒泉公路管理局所辖收费所停止收费,不再承担二级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征收工作;根据酒泉高速公路地域特点、交通流量、使用年限等,探索开展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
2018年,将下属企业酒泉通达路桥有限责任公司移交甘肃省公路发展集团,完成事业单位企业脱钩改制,盘活资金6000余万元。
2019年,甘肃省酒泉公路管理局更名为甘肃省酒泉公路局。
2021年,甘肃省酒泉公路局更名为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按照“事业的归事业、企业的归企业”的要求,深入推进“职能归位、职责落地”,进一步优化组织方式,完成养护生产单元重构,走出了一条现代公路养护管理的新路子。
从甘肃省酒泉公路总段更名为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从探索开展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到“职能归位、职责落地”,从拉开企业脱钩改制序幕到完成脱钩企业移交,一次次探索尝试,一次次改革变迁,推动了酒泉公路养护事业改革发展,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离建立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公路养护制度体系的目标更近,开路、负重、奋斗的新时代甘肃公路行业精神深入人心。
养护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构建高质量、高效率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为核心,以专业化、职能化、规范化、智能化养护管理服务为重点,协同推进改革攻坚、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服务提质,全力推动酒泉公路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10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作为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基本保障内部化、大保障社会化的理念,统筹内外资源,建立跨区域联合救援机制。2017年,建设完成生产调度(应急)中心,实现车辆通行情况实时监测全覆盖。建立酒泉国省干线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联合治超、联合救援、联合保畅能力。开展公路水毁、安全事故、消防等应急演练226次,应对和处置公路水毁、冰雪灾害等突发事件527起,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敦煌文博会等重大时间节点的公路保畅任务。
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项目来抓,组建自然村组道路督导帮扶组,深入开展农村公路“畅返不畅”处治路段核查工作,全方位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帮扶,督导帮扶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美丽村组路、示范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发挥行业优势,深入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实施“点对点、一对一”帮扶。
为解决普通国道过往司乘停车休息问题,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于2017年建成2处旅游公厕和停车区,真正提升公路综合服务水平。全力保障敦煌文博会、金塔胡杨节等重大节会期间的公路运营服务工作,得到当地群众和过往司乘人员的一致好评,树立了公路行业的良好形象。
这10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两头延伸、中间夯实、次年评估、闭环管理”的周期养护理念,坚持预防与修复并重、养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以养护的方法解决超期服役、路况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推广实施精细化养护,针对路面龟网裂、车辙、隆起等病害,在实地勘查取样检测的基础上,建立路况质量考核体系和运行高效的云端计量支付系统。紧扣安全和质量两个重点目标,大力开展平安公路建设,深入开展路域环境专项整治、桥涵管养提升、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等行动,路况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自主实施“两个集中”预防性养护工程10项,高质量实施养护维修、水毁修复、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68项,加固维修桥梁44座,实施桥梁预防性养护105座,四、五类桥梁病害处治率达100%。2021年底,管养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90.4,路面使用技术状况指数PQI为87.6,优良路率92.07%;高速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93.52,路面使用技术状况指数PQI为91.75,优良路率100%。
党建篇
过去10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干部队伍士气更加昂扬,基层导向更加鲜明。10年来,广大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一次次鏖战水毁和打冰除雪突发事件中顶得上去,一批批党员干部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公路人的责任和担当。
“党建+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2019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建立县级领导干部“一联系两包抓”机制(“一联系”即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若干党支部;“两包抓”即将联系点包抓成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在联系点包抓形成一批基层党建创新成果),有力推动12个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工作方法,采用支委轮值机制,形成“分工不分家、多人如一人”的党建工作格局,不仅激发了支委工作活力,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还拓宽了党建工作的思路。
“党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10年来,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致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精湛、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选优建强党务干部队伍,发挥好优秀干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党员干部“十带头活动”,实行AB岗位制度,号召全体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比贡献,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队伍整体活力。持续开展“以师带徒”活动,以促进青年职工岗位成才为出发点,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格局,已建立师徒结对关系270对。
“党建+文化建设”,创造和谐发展氛围。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构建公路核心价值体系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学树创建”活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文化长廊。将酒泉公路陈列馆搬迁至肃州区,建成全国首家公路专题博物馆——甘肃公路博物馆。该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博物馆理事单位”“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酒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酒泉市国防教育基地”等,文化传播力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创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路”战略,以“养好公路、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建设各类新载体,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逐步健全完善以养护为主体、创新为动力、技术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以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养护为目标,致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四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难题的科研攻关;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科技项目开展渠道持续拓宽,创新活力动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成为单位发展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编制印发了一批内部技术规范及成果,组织与甘肃省养护研究院、长安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围绕科技创新和智慧交通等方面进行交流座谈,并聘请长安大学郝培文教授团队担任技术顾问。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公路日常养护、小修保养、养护工程及业内资料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开发推广应用“纵横云计算”平台,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自主攻关推广应用“四新”课题6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建立“路企联盟”产学研转化基地2个,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3个,破解了多项困扰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难题和技术瓶颈。
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公路养护生产由“研究探索”向“落地生根”推进,切实解决公路病害“痼疾”与路面、桥涵等地域性“症结”,形成高速公路裂缝(唧浆)处治办法和路面隆起病害处治方法,效果显著;立足公路养护工作实际,坚持整体规划、逐年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职能归位、职责落地”,逐步搭建起养护巡查可视化、公路突发事件应急调度快速化、险情监测实时化、基础数据精准专业化、作业区管控智能化的信息化管理网络,不断提升公路管养水平。
多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正以昂扬的姿态,继续发扬“八棵树精神”,不断提升公路养护水平。(酒泉融媒记者 郭 军 通讯员 李 园 练 斌 靳贵升 闫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