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阿克塞是什么样的?是冰雪覆盖的阿尔金山、是奔流不息的哈尔腾河、是候鸟翩跹的海子草原、是碧波荡漾的大小苏干湖……最深刻的印象仿佛都与水有着密切关联。
当我们换个维度,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库姆塔格沙漠从东、西、北三面合围着阿克塞县城,并且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前逼近,美丽而脆弱的阿克塞生态岌岌可危……
3450万立方米的用水缺口
去年,阿克塞县实施库姆塔格沙漠南缘锁边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修复红柳湾风沙口的3.21万亩退化林。项目完成后,阿克塞县每年的生态用水需求达4050万立方米。
水从哪里来?
“阿克塞县城驻地分布着29条沟道,都是季节性洪沟,且大部分沟道常年无地表径流。县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仅有1604万立方米,我们还要向党河调水396万立方米。去年,酒泉市下达分配阿克塞县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为2050万立方米,全县年用水量为1930.57万立方米。”阿克塞县水利事务中心副主任依曼说。
在2050万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生态用水配水量仅为600万立方米,面对3450万立方米的生态用水量缺口,阿克塞县该如何持续推进和维系3.21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
其实阿克塞县并不缺水。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阿克塞县地表水总量为5.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水量为2.44亿立方米。但由于水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位于当金山以北的县城驻地水资源利用率仅为3%,而在当金山以南的哈尔腾大草原,水资源占比达97%。
阿克塞县,该怎样利用当金山南麓苏干湖水系大哈尔腾河丰沛充足的水资源?
水从169.2公里以外来
当车辆在哈尔腾大草原驰骋时,由远及近,映入眼帘的是银色丝带般的大哈尔腾河。4月的哈尔腾草原植被尚未完全返青,干涸枯黄仍是大地的主色调。河面裹挟着碎冰蜿蜒流淌,湿润的泥土下隐约涌动着蓄势待发的生机。
在大哈尔腾河中游下段骆驼脖子以上3.2公里处,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取水枢纽坝位于此。中国水电四局四工区的67名工作人员就驻守在这里,承担着饮水工程建设“第一棒”的重任。
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由取水工程、引水工程、配水工程及消能建筑物等部分组成,输水线路总长169.2公里,设计年引水量4545万立方米,预计2026年建成。
这里,正是每年4545万立方米大哈尔腾河水出发的地方。
沿着高2.5米、顶宽6米的一期围堰前行,不远处,施工机械正对高14.8米、总长170米的右岸护坡进行收尾作业。目前,这项工程已接近尾声。
“当前施工的是围堰。由于4月施工区域还处在冰冻层,预计5月中旬土壤解冻后,工程将全面开工建设。我们的取水枢纽规划采用闸坝结合的低闸坝引水方案,调蓄库容293万立方米,总库容971万立方米。取水枢纽坝建成后,每年5月至9月,将实现引水流量4.4立方米/秒。”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四工区工区长王准超说。
在中国水电四局阿克塞县PCP预制管厂内,156名工人分布在两条生产线上,熟练地进行骨架制作、张拉、成型、磨口等工序。他们承担着饮水工程建设的“第二棒”——生产制造输水管线所需的内径1.8米、长5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我们承担着116.21公里输水管线,共需23200根PCP管。目前两条生产线日产量43根至44根,年生产能力60千米。截至4月,已完成25千米PCP管生产,预计明年6月底全部完工。”中水四局西部(甘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副经理徐建军说。
当大哈尔腾河水经过“第一棒”和“第二棒”的接力,终于来到当金山脚下,它究竟要如何翻越这座天然屏障,抵达阿克塞县城呢?
在当金山腹地掘进14.7千米
当金山,最高海拔3800米,西部两大山脉祁连山与阿尔金山在这里完成交接。
在连绵起伏的当金山南侧腹地,蔚蓝色的TBM预制管片生产车间和蓝天同为一色。“龙兴号”TBM钻洞机掘进的3号隧洞在此建设。架设在3号隧洞外的换气扇输送着“龙兴号”钻洞机和坚硬岩体碰撞摩擦的气味……
2024年8月30日,对阿克塞县而言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水电四局承建的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龙兴号”双护盾TBM掘进机在3号隧洞出口顺利始发,标志着这项省内海拔最高、单洞引水隧道最长、酒泉市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进入关键施工阶段。
“龙兴号”——这头直径4.84米、主机长度约12米、整机总长度约510米、总重约1000吨、装机功率约3600千瓦、最大掘进速度120毫米每分钟的机械巨兽,将从当金山3号隧洞口始发,从0出发到168.686千米,从海拔3600米到1700米,掘进14.7千米,横跨当金山南北两端。
“施工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工程难度是在隧道内2公里至9公里处遇到了一个岩石破碎带,‘龙兴号’TBM钻洞机吃硬不吃软。为此,我们在当金山建造了一口436米的竖井,通过竖井连接段进行粗支和衬砌,助力‘龙兴号’顺利滑行通过隧道。”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二工区副工区长周琰说。
当金山巅的积雪依旧皑皑,山腹中的“龙兴号”仍在与岩层角力。这场跨越天堑的“水脉长征”,不仅关乎一县之绿,更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解之道——以现代科技之力重构生态平衡,让丰水之地润泽干涸之壤。
2026年,当红柳湾风沙口“三北”工程竣工,每年4050万立方米的清流将涌入库姆塔格沙漠边缘3.21万亩绿洲,天鹅湖畔的碧波将再度映照雪山倒影,三面环沙的阿克塞周边将不再是无垠黄沙,而是蜿蜒清流与重披绿装的草原共绘的生态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