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6日,我接到学生报喜,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酒泉职业技术大学,5个本科专业,12000名在校生规模。
3月16日,我接到马瑞兰老师的唁电:“老伴昨晚离我先行了,泣告。”九十岁的国新钊老院长,因病在天津辞世。
一喜一悲,悲喜交欣,两者之间有联系吗?有。
一
1985年初,酒泉历史上第一所高校——酒泉教育学院挂牌成立。首任院长刘学德,陕西人,“西进干部”,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副院长国新钊和陈大学,分别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都是河西名师。
学院在《光明日报》发了招聘启事后,陆续从全国各地招来一些教师。院址以酒泉师范的南果园为主,总面积八十亩。条件之简陋,如今不可想象。学院办了十五年,为酒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不在少数。
学院一月挂牌,我三月调进,在中文系教美学课。年底,人事调整,刘学德专任院党委书记,国新钊出任第二任院长。我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院长办公室主任。当年,我三十出头。
二
酒泉教育学院大事记对学院初创阶段记载,是粗线条记述大事。这里,我说些小事,说说国新钊先生。
我曾在酒泉地区行署文教处人事秘书科管理过一段档案。我了解,国先生当年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复旦。他为什么进了兰州大学?原来,出于国家高校发展布局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有一批物理考生由组织统一录进兰大物理系。国先生被入“另册”是不幸,他没有离开教坛,却是边城教育之幸,是小地方学子之幸。
三
1964年高考,国先生带敦煌考生去酒泉中学参加高考。考过数学后,总监考来休息室了解情况。监考老师们反映,卷上的最后一道题,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动笔,丢了这18分。有人拿来数学卷子,请现场的几位数学老师试做,无人能解。国先生过去看了一眼,立时解题。酒泉中学、玉门中学等学校的数学权威束手无策的难题,被敦煌中学一个年轻物理教师轻松解开。从此,国先生成了酒泉教坛的名师。
四
国新钊先生的夫人马瑞兰从首都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在北京五中。眼看先生回天津无望,她毅然离开首都,调到五千里以外的敦煌。夫妇俩相濡以沫,在河西走廊工作生活了二十六年。敦煌中学师生对马瑞兰老师尊敬有加,除了她教书育人的业绩,还与她舍弃北京、选择敦煌有关。
在教育学院师生眼中,马瑞兰是一位勤勉优雅的师者,女生们还常常议论她的美丽温婉。国院长也很帅气,一米八的个头,黑发浓密、明目丰面、仪态儒雅。
五
一日,我接到通知,学院党委决定要我兼任学报主编。我不敢接受,但国院长说:“你是学院发表文章最多的青年教师,你主编的《绿荫》大家都认可。无论如何,先把创刊号搞出来再说。”
《绿荫》是我和两个同学办的同仁学刊。刊名由兰州大学校长题写,他还给我们投稿《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同期还刊发了北大闫国忠教授的哲学论文……
我提议学报名称为《西部论坛》,却遭到多人反对。老同志们主张起名《教学与研究》。两种意见争执颇为激烈。最后,国院长确定刊名为《丝路论坛》,酒泉历史上第一家学术理论刊物面世,在省内外引起了反响。
1988年,我离开学院,先后在省城编过理论期刊,在北京国字头行业大报当过负责人。每次转岗,我都会回想自己编辑事业的起点——《丝路论坛》。
六
2000年,职业技术学院由酒泉教育学院转制而成。酒泉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一脉相承。
酒泉职业技术大学,两千多亩地的校园里,楼宇林立、人头攒动。有几个知道当年酒泉教育学院的那些人、那些事?往事渐入烟尘,亲历者总是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