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北县党城湾镇青山道村,54岁的单翠文用20年光阴,将一串串彩珠编织成非遗传承的纽带。她以蒙古族刺绣、剪纸为针,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绣出别样风景。
从田间农妇到非遗传承人
2008年冬天,当单翠文在县城集市上偶然看到彩珠编成的手工艺品时惊叹不已。自那时起,这项民间技艺开启了她人生的另一番精彩。
回忆创业初期,单翠文说:“那时白天要伺候庄稼,经常晚上才有时间练习剪纸、刺绣、编珠子。”她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泛黄的作品,脸上满是笑意。
经过十几年的练习,她的《男儿三艺—搏克》系列作品在2024年肃北县首届文艺精品奖大赛中脱颖而出。当评委惊叹于剪纸间流淌的草原韵律时,单翠文腼腆地说:“祖辈的智慧都在指尖上”。
从一人致富到万家灯火
2017年,单翠文成立了草原巧手工作室。她独创“三传”教学法:传技艺、传文化、传信心。
在单翠文的工作台账中,记录着这些数据:累计培训250余人次,带动1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开发出3系列200余种文创产品。
“这不是简单的彩珠,是草原女儿的眼睛。”单翠文指着彩珠编成的工艺品,向参观者解说蒙古族传统花样纹路背后的故事。
如今,她的工作室已成为肃北文旅的新地标,年接待游客超千余人次,许多肃北县的妇女群众在她的工作室学习剪纸、编彩珠工艺品,不仅增加了收入,更传承了蒙古族特色非遗。
从文化坚守到产业突围
当选政协委员后,单翠文的提案《关于加强传承非遗,推动妇女就业创业》被列为肃北县政协重点提案。党城湾镇政协委员工作站联合县妇联、文化馆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在单翠文的带领下,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增加收入,并创造100余个就业岗位。她的“草原巧手”品牌在电商平台很受欢迎,蒙古包糖果盒等产品更是成为爆款。
最近,单翠文指导工作室的年轻学员尝试将航天元素融入剪纸作品。“老手艺要活在当下,就像这些彩珠一样绽放光彩。”单翠文说。
“每颗珠子都有它的位置。”这或许正是单翠文的人生信条——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个人与时代的共鸣里,找到属于民族文化传承者的精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