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文化
一抔乡土 万缕乡愁——读王新军散文集《一抔乡土》有感
时间:2025-06-13 10:29:18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50 作者:傅常林

翻开《一抔乡土》,墨香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仿若打开了一扇通往乡村世界的窗。作者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将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岁月变迁娓娓道来,在字里行间编织出一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画卷,也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对乡土、对生活、对生命的诸多思考。

书中对乡村自然风貌的描写令人沉醉。春日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像金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起伏,蜜蜂嗡嗡地穿梭其间,忙着采集那香甜的花蜜。”这般鲜活的文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金黄灿烂的花海,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夏日的午后,“老槐树撑开巨大的绿伞,树下的石板凳被晒得温热,蝉鸣一声接着一声,吵得人心烦又觉得无比安宁”,瞬间将乡村夏日的慵懒与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乡村四季更迭的美景,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乡土的独特韵味,让我感受到乡村与自然紧密相连,以及自然赋予乡村的无穷生命力。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与自然的那份亲近。

乡村的人情世故更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哪家盖房子,全村人都会主动来帮忙,搬砖、和泥,热热闹闹;哪家有了红白喜事,大家也都自发前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者笔下的乡村,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共同体。“张婶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饺子,隔着院墙喊着让孩子们来吃;李大爷农忙时二话不说,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帮邻居耕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饱含着浓浓的乡情。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疏离,高楼大厦里的邻居可能互不相识,而乡村这种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愈发显得珍贵而美好,让我心生向往,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建那份温暖的人情纽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也在经历着巨大变迁。书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涌入城市,乡村变得愈发冷清。曾经热闹的学堂只剩下几位老教师和寥寥无几的学生,曾经繁忙的田间地头如今杂草丛生。“村口的老井,曾经是全村人生活的中心。如今井绳已经腐烂,井水也不再清澈”,这一细节描写,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乡村的衰落让人痛心。这不禁让我思考,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留住乡土的根脉?如何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还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抔乡土》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乡土文化的深情礼赞与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乡土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来自哪里,不能忘记乡土给予我们的滋养与温暖。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乡土文化,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让一抔乡土所承载的乡愁永远有寄托之处,让乡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合上书,那份对乡土的眷恋与牵挂,依然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责任编辑:妥超云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