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专题
他山之石:来看看甘南州是怎样建设美丽乡村的
时间:2017-02-24 22:00:56 阅读量:268

 

2015年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功能定位,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向全州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效,大打环境翻身仗,彻底整治脏乱差,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全面革新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盘活了全社会自信自强的动力源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发展之计、稳定之举、改革之策、民生之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造就了甘南之外留得住声誉的良好口碑,取得墙里开花、墙外芬芳的放大效应,得到了中央和省上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

甘南州坚持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升对外形象、推动经济转型、夯实基层基础、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注重在全面发动、精心组织中积极作为,注重在上下联动、统筹推进中主动作为,注重在舆论引导、典型示范中有效作为,注重在深化拓展、跟进督导中强力作为,以锲而不舍、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强化责任中凝聚工作合力。甘南州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做到了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启动、高质量推进,制定下发关于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试行)》《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试行)》《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问责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确定了目标,明确了标准,细化了措施,靠实了责任,确保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有序深入开展。二是注重领导带头。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调研指导、带头督促检查、带头解决问题,带头走街入巷清扫捡拾垃圾;包抓县市的地级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帮助县市理思路、定措施、解难题;各级党政一把手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主动上手、亲力亲为;各级人大、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调研、开展视察,出良策、建诤言,推动形成了上下齐心、综合发力的良好局面。三是注重示范引领。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领,先后4县市召开现场推进会、组织观摩学习、开展互查互评等活动,使各级各部门在正视差距中补齐工作短板,在比学赶超中激发内生动力,做到思想上对齐、目标上对照、行动上对标,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宣传教育,在深化认识中引导全民参与。甘南州把加大宣传教育作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重要方面,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激发了全民热爱家乡、共建家园的主人翁热情。一是加强舆论宣传造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短信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6.2万余份,组织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1915场次,开设环境整治微信监督平台103个,刊播各类新闻稿件1734条,发送文明旅游温馨提示手机短信1538.3万条次,新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媒体持续关注报道甘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做法,在全省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二是丰富主题活动聚气。全面启动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活动,绿色、低碳、环保、健康、廉洁的文明理念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各县市深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营造人人参与、全民动手的浓厚氛围。舟曲县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星、卫生整治优美户评选、村组社区环境评比等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融入综合整治工作,广大干部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玛曲县坚持抓早抓小,强化学生教育引导,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努力达到 “教育一个学生,辐射一个家庭的宣传效果三是正反典型引导教育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曝光监督相结合,通过持续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进商铺、进景区、进施工场地八进活动,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公德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迭部县注重发挥负面典型警示作用,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显的单位指名道姓曝光,对不守公德、不讲文明的行为大张旗鼓亮相爱环境、讲卫生、守秩序、促和谐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狠抓督促检查,在传导压力中推动工作落实。甘南州把狠抓督促检查作为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力手段,紧盯视线内见不到垃圾的目标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意见、及时督促整改,强力推动综合整治取得实效一是强化举措抓落实。通过高频次、高密度地开展明查暗访、现场督办、蹲点督促、协调交办、发放问卷等方式方法,做到了督促检查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相统一,累计下发涉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督查通报、转办督办通知2216件,反馈整改各类问题16243个,保证了问题个个有人盯、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二是创新方式促成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设立环境信息反馈平台、搭建督查微信公众平台,对发现的问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准督查、精准反馈、精准整改,形成了常态化动态督促检查新模式。州委督查室抽调州直单位年轻优秀干部和各县市督查部门负责人,采取交叉督查的方式,在旅游旺季对各县市开展全天候蹲点督查,督促整改各类问题3797个,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夏河、临潭、卓尼、玛曲等县通过建立乡镇互查互促专项督查机制、聘任督查专员等方式,使的权威性和的时效性得到全面发挥。三是严格考评传压力。州委督查室严格执行《甘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试行)》,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对账销号,对县市城区、乡镇村组、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水域进行了无盲区、全覆盖的督促检查,并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累计组织专门督查工作力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督查114批次,将考评结果与追究责任结合,有效传导了压力,倒逼了责任落实。

(四)聚焦重点领域,在延伸触角中扩大整治成效。甘南州把城区、乡村、景区、公路、河道五个领域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着力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整治环境顽疾,城乡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在城区整治上,突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居民区、城区出入口等重点部位,加大清扫保洁巡查力度,集中力量、下大力气彻底整治垃圾乱倒乱放乱甩、广告牌匾乱贴乱画乱涂、商铺摊点乱摆乱设乱卖、车辆乱走乱停乱靠、建筑乱搭乱建乱拆等问题。合作市通过组织开展环境整治百日大会战三擦一清两统一专项行动,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得到了全面提升;移动、电信、电力等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清理整治黑杆子”“蜘蛛网”2415处,拆除废旧线缆123.9公里。在乡村整治上,着力将整治触角由地面向立面延伸、城镇向农牧村延伸、房前屋后向户内延伸,做到了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加大农牧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力度,有效转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碌曲县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棚圈养殖、清洁养殖,实行人居与畜禽养殖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各族群众在综合整治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景区整治上,突出旅游景点景区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甘南州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办法(试行)》,全面规范更新各类标识标牌,大力实施绿色旅游长廊万亩油菜花观景带建设,以整洁的城乡面貌、美丽的景区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各方游客,2016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在公路整治上,重点加大国道213线省道306线、312线、313线甘南境内沿线及临合高速夏河合作段、夏河机场路等重要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力度,涂刷护坡墙面黑广告5万多平方米,清理整治公路沿线车辆停靠站点381个,整治户外宣传标语标牌7000多个,规范交通安全、道路交通提示牌1189个,清理废弃工棚厂房1258间(处)、废旧机械1316台(件),设立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您已进入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公益标识标牌102处。在河道整治上,重点加大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等甘南境内水域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河道垃圾巡查和清理工作,清理河道、水库中的漂浮物及河道两旁的生活建筑垃圾5.2万吨,依法取缔非法砂石料场164处,以环境整治的实际成效,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特别是甘南州坚持在描绘“阳光下的大美甘南”的同时,着力勾勒“夜幕下的璀璨之城”,扎实推进七县一市城区美化亮化,仅州府合作实施亮化楼宇930多栋,亮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昼”与“夜”的相得益彰,形成了一路一景、一街一景、一楼一景、一桥一景的交相辉映,全面提升了城市夜景观的品质和内涵。

(五)夯实基础保障,在健全机制中实现长效治理。甘南州把夯实基础保障作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探索建立健全领导责任、目标管理、考核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推动综合整治向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转变。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入保障力度,2016年各县市分批次累计投入环境综合整治经费1.3亿元,购置各类环卫设备1.6万多件套,配备环卫人员3600人,新建城乡垃圾填埋点1100多处,基本实现了财力有支撑、设施有保障、工作有人干、整治有成效。舟曲县以每个村5000元的标准,为208个行政村解决了垃圾清运补助经费,为每个村民小组每月解决1000元农村环境保洁经费。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度,对重要领域实行分片包干,拉伸了环境综合整治链条,明确了整治主体责任,有效促进了环境整治常态化良性运行。卓尼县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年终考核范畴,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制定出台《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指导意见》等制度办法,形成了常态治理工作机制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长效化管理模式,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生产生活行为,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革新,让清洁意识、文明行为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价值追求。碌曲县充分发挥高僧大德和广大僧众的积极作用,组织各寺庙和僧人同各级干部定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支持参与综合整治、自觉倡导文明风尚、自觉建设美丽家园

二、几条经验

两年来,甘南州在自然条件严酷、瓶颈制约严重的情况下,不仅积极创建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乡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全州上下在整治环境中进一步增强了跨越发展的信心,在革除陋习中进一步打开了思想解放的空间,在战胜挑战中进一步砥砺了克难奋进的意志,使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记忆和人文情怀在甘南大地上焕发风采。这段奋斗历程,镶嵌其中最美的记忆坐标,莫过于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战略决策,莫过于不忘初心、压茬推进的持久定力,莫过于标杆引领、榜样示范的鞭策带动,莫过于五线同心、十指弹琴的共建共创。在工作中,甘南州总结出了这么几条经验

一是科学设计、高位谋划是提升整治层次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高度,就没有行动上的长度。州委、州政府在客观总结甘南多少年来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反复思考,深刻研究心往哪里想、路往哪里走、力往哪里聚、劲往哪里使的问题,跳出甘南看甘南、打破常规谋发展,前瞻性地提出了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个战略决策,打破思想上听天由命的枷锁,彻底整治腐蚀天蓝地绿水清的脏乱差问题,把甘南的底色描绘出来,由视线内见不到垃圾的基础推动大旅游发展,让外界体验到干净整洁的全域风光,进而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崛起

二是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是推动整治成效的关键。成功源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再美好的蓝图、再远大的抱负、再宏伟的目标,如果不付诸行动,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水中月、空中楼阁镜中花。在这场摧古拉朽、伤筋动骨的环境革命中,各级领导干部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身作则,扎实推进。特别是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充分发挥带着大家的主导推动作用,以身先士卒、舍我其谁的精神,为全州各级干部群众作出了榜样和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理思路、定措施、解难题,坚持深入一线指挥,自觉当好环境整治的指导员、协调员、督查员,有力促进了整治工作纵深推进。

三是强化督查、压茬推进是提高整治质量的抓手。信任代替不了监督,决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完毕的工作要一抓到底、毫不松懈。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甘南州不断创新督促检查方式,全面放大督促检查效应,坚持把跟踪检查与精细考评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以常抓不懈的韧劲、敢于较真的严劲、一丝不苟的细劲,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做到督促检查与压力传导、解决问题相统一通过督顽症、查顽疾,使环境整治从最先一公里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有效提升了全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平和层次。

四是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是凝聚整治合力的基础。实现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旅游无垃圾的目标,对甘南的整治工作实际来说量大面广,需要把政府带动群众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发挥到极致,把生活在甘南的每个人全部发动起来,组成体制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大合唱阵容。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甘南州坚持依靠群众,始终把广大群众作为推进综合整治的主力,注重发挥党政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人士这个五线作用,注重发挥组织、统战、教育等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作用,把整治工作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爱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激发出全民自信自强和价值认同感。

五是常态管理、长效治理是规范整治标准的保证。行是知之始,实践出真知。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甘南州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勇于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工作经验,在久久为功探索中建立长效机制,特别在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以饱满向上的激情、积极主动的姿态、敢为人先的决心,手牵手美化城乡环境,肩并肩保护生态植被,心连心捍卫绿色屏障,全民化价值共识落地生根,常态化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村规民约等标准化制度规矩在潜移默化中有序运行,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全社会追求进步、崇尚规矩、向往文明的行动自觉。

 

责任编辑:赵谨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