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酒泉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铁人”生平事迹

酒泉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3日    来源:酒泉日报


  王进喜是中国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玉门市赤金镇和平村(后改名为铁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童年的他历经磨难。
  1938年,玉门油矿投入开发,15岁的王进喜进入油矿当小工,干着和大人一样繁重的杂活。
  1950年春天,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没有文化,工作上寸步难行,他暗下决心要加紧学文化。一开始困难很大,他就用卡片、画符号等办法识字。没过多久,他就能顺利读书、看报了。
  王进喜当钻井工人后,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技术,工作干得很出色。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扬。1956年6月,他被提拔担任贝乌五队钻井队长。
  贝乌五队建队之初,一年打井只有800多米,经常完不成生产任务,被人称作“豆腐队”。王进喜决心改变这种后进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全队艰苦努力,大胆进行技术革新,1956年第一次打井过10口,进尺达到1万米,提前超额完成了钻井任务,使“豆腐队”成了先进队,王进喜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1957年初,在钻头、钻杆等配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王进喜坚持打井,向全队发出了增产节约的倡议。他带头修旧利废,把用过的旧钻头经过加工后再利用,付出了五六倍的汗水和劳动,为国家节约了资金。
  王进喜为抢时间工作、学习,经常随身不离3件东西:羊皮袄、炒面袋、笔记本。1960年,他又把这个传统带到了大庆。
  1958年7月,石油部提出在石油战线开展钻井竞赛,主要在新疆和玉门两地开展。玉门市委和玉门矿务局积极响应,调集了一批强队,在白杨河摆开了战场,但没有王进喜的贝乌五队,原因是贝乌五队不是强队。一向不服输的王进喜主动请缨,争上白杨河。为实现“月上五千米”的宏伟目标,王进喜自创了全天住在井场上、24小时管生产的“全天滚”工作法,领着工人拼命干。就连睡觉,也是在钻杆上铺块毛毡,身上盖块光板老羊皮袄,头枕着牙轮钻头,就在轰隆的钻机声中沉沉入睡。
  王进喜带领贝乌五队奋战30个昼夜,完成钻井进尺5009.47米,实现了“月上五千米、标杆立祁连”的宏伟目标。10月8日,《人民日报》作了专门报道:“玉门王进喜钻井队9月份完成钻井进尺5009.47米,创全国最高纪录、世界少有纪录……”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黑龙江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见到接站的同志,王进喜握着人家的手急切地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在等待钻机的日子里,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钻井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两论”。
  4月2日,钻机终于从玉门油田运到了萨尔图火车站。王进喜说:“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干,不能等,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没有吊车,我们全队37个人,就是37台吊车。”大家争着抬、抢着扛,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从早上7点到次日凌晨1点,终于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又足足用了三天三夜,硬是把钻机搬运到了萨55井井场上,并将40多米高的井架立在了辽阔的荒原上。
  王进喜到大庆参加油田大会战,带领全队大干、苦干,吃在井场,干在井场,睡在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他只去睡过一夜。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几天几夜连轴转,心疼地说:“人是铁、饭是钢,就是‘铁人’也得吃饭啊!”
  “铁人”这个名字就这样与王进喜紧紧连在一起,迅速流传开了。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余秋里听说后,连声称赞房东赵大娘这个“铁人”叫得好。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的工人们早早起来卸井架子,做搬家准备。不料钻杆发生滚堆,把王进喜的右腿砸伤了,他当场昏了过去。醒来时,发现有工人在哭,他镇定地说:“我又不是泥捏的,砸一下不会散的,不要哭!”他叫工人从自己的衬衣上撕下一块布包住伤口,再拉下裤腿盖住,没事一样去开会。
  在锣鼓喧天的“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庆石油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的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
  王进喜右腿被砸伤的消息传出去后,会战指挥部领导强行把他送进医院治疗。领导离开后,他又偷偷跑了回来,拄着拐杖去井场上指挥打井。
  第二口井开钻之后,开始还算顺利,可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如果不迅速处理,埋藏在地下千百年的天然气、原油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小小的井眼会越冲越大。一旦起火,几十米高的井架和钻机将会被大火吞没,井毁人亡。
  这时候就需要果断地压井。压井需要重晶石粉,当时井上没有。经王进喜和工人们研究,决定加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可没有搅拌机,水泥加进去与黄土不能融合,比重还是不够,压不住势如火山的井喷。怎么办?王进喜把拐杖一甩,纵身跳进泥浆池,带头用身体搅拌泥浆。他腿上有伤,伤口的剧痛使他每活动一步都很吃力,可是他全然不顾,手脚并用,把自己当成了水泥搅拌机。王进喜和战友们用身体整整搅拌了3个多小时,凡是露出皮肉的地方都被火碱烧起了水泡。好在井喷终于被压住了,钻机作业恢复了正常。
  1964年底,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工人作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此后,他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期间,还惦记着钻工们的困难,利用补助的一点外汇,特意买了两个“热得快”,带回来给职工烧开水、熬中药。钻工陈国安病了,在大庆治不好,他利用开会的机会把陈国安送到省城医院治疗。生产骨干张启刚因工牺牲后,他和1205队的职工经常给张启刚的老母亲寄钱和粮票,一直供养到老。
  从1960年6月1日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后大庆油田会战结束,中国石油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实现基本自给。毛泽东主席非常高兴,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在技术上敢于钻研。他曾带领伙伴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打出了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下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他与工友们开展了了钻机整体搬家、钻头改进、快速钻井等多项技术革新,对改进钻井工艺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副指挥。
  1970年春节前,王进喜受周总理委托,到江汉油田慰问,并做了大量解放干部、稳定队伍的工作。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经解放军301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
  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抱病参加国庆观礼,以中央委员的身份检阅了游行队伍。国庆节刚过,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尽管医院想尽了办法,但仍不见好转,他常常处于昏迷状态。弥留之际,王进喜最后想到的是党的利益和把自己养大的母亲。一天,王进喜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取出一个小纸包,里面是他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记账单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一共500元钱,一分也没有动。这笔钱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王进喜说:“这笔钱,请组织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听了,无不为之动容。
  弟弟王进邦守候在“铁人”病榻边。王进喜将300元钱交给他,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可能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子很苦,你就多替我尽点孝道吧。”
  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
  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40周年,王进喜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等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王进喜同孙中山、毛泽东、邓稼先、焦裕禄、邓小平、袁隆平等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2011年6月,《人民日报》推出“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专题,把“铁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共同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王进喜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