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酒泉日报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培植好人才沃土 引领酒泉新发展

——人才工作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

酒泉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2日    来源:酒泉日报

   全媒体记者 陈思侠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提高站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人才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我市建设全省及国家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文化高地、战略通道和开放枢纽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引领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市委组织部门统计,我市现有各类人才13.6万余人,共有1个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甘肃省新型研发机构、2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9人、甘肃优秀专家15人。2020年选拔第二届市级领军人才137人,选调生352人。
凝聚人才事业发展合力
  多年来,我市持续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选人用人导向,选优配强“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酒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突出发展需求导向,充分发挥驻酒企事业单位、国家重大项目的引才聚才优势,通过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下大气力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为酒泉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市委书记王立奇在谈到人才队伍建设时这样强调。
  为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我市认真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健全完善科学决策、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机制,统筹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常态化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有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我市制定出台了《酒泉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细化分解62项改革任务,研究出台了《酒泉市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若干激励政策》等12个制度办法,强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效破题。制定下发了《酒泉市关于新时代人才引进培养的实施意见》《酒泉市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办法》等5个长效性意见办法。
  在不断优化人才管理体制上,我市着眼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切入,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从行政化管理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管理转变。优化政策支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奥凯种机等7户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指导建成各类社会培训机构50多家,年均培训人才1万多人次。优化宏观指导,指导建成30多家“双创”基地,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发展。优化公共服务,建成拥有1200家企业信息的招聘信息库和库存2万多人的人才求职信息库,坚持每月举办1次人才招聘会,从人事代理、档案管理、转正定级、社保缴纳、职称评聘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了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
推进本土人才培养开发
  近年来,我市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工业项目提质增效、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精准脱贫巩固提升等中心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为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打造拔尖领军人才队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围绕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开放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围绕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突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深入拓展“人才+课题”“人才+项目”“人才+资金”“人才+产业”等新型培育模式,借助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业力量,依托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酒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区等优势资源,按照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实行个性化专业人才培育,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我市深入实施“个十百千万”人才强市工程,以建设酒泉市人才综合实训中心为龙头,扶持175万元配套建成47个市级人才实训基地,年培训各类人才7万多人次。每年扶持10个以上市级重点人才项目,近5年累计申报实施省级人才项目29个,实施市级重点人才项目53个,投入经费595万元。选拔市级领军人才全面开展“课题攻关”等六大行动,带动培养青年后备人才517名、转化运用科研成果260多项。选派960名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开展科技示范指导,培育示范基地100个,引进推广新品种241个、新技术186项。研发“酒泉人才港”信息平台,入库万名优秀人才,引导各行各业人才贡献才智引领发展。
  我市注重民族边远地区人才培养,针对肃北县、阿克塞县医疗卫生和教育人才紧缺实际,市委组织部和市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双轨并行、双向培养”行动计划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安排意见》;市教育局制定了选派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少数民族县和移民、民族乡镇学校工作计划,通过双向选派、顶岗工作等方式,每年为肃北县、阿克塞县培养急需专业技术骨干人才30多人,初步形成了互促互进、梯次培养的良性循环。累计选派600多名年轻干部赴玉门、瓜州贫困村挂职帮扶,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拓宽招才引智渠道
  我市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各级各类用人主体有序参与人才引进,全市引才聚才虹吸效能稳步提升。
  在创新机制引进人才上,我市修订了《酒泉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从薪酬待遇、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优厚可操作的办法措施。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相互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站和大学生社会教育实践联络站,在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建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大学生研学基地,推进地校深度合作,拓宽了招才引智渠道。
  我市借助优势资源吸纳人才,研究出台了《酒泉市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办法(试行)》,充分发挥6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的聚才效应,全市190多家企业与60多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签订了长期科技协议,采取项目合作、课题研究、有偿咨询、聘请顾问等方式,每年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水科院、中国农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交流合作,有力服务了“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等重大部署实施。
         (下转第二版)